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便是立秋。虽然此时许多地方仍被暑热笼罩,但天地之气已悄然转变——风不再黏腻潮湿,晨起时能触到一丝微凉,夜里的虫鸣也渐渐稀疏。古人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这“凉风”便是季节传递的信号。
下周四也就是8月7日,立秋就要到了。这不光是大自然的季节变换,对中老年人来说,更是顺应时节、保养身体的关键时候。炎炎夏日里,中老年人的身体已经承受了不少消耗,到了这时,更得好好调理,为即将来临的凉爽秋天打好基础。
8月7号立秋,提醒中老年:1不沾、2不犯、3不尝、4不踩,别大意!
从中医角度来讲,西瓜属于寒瓜,进入立秋后,虽然天还是很热,但是炎热中会带有一点凉意,昼夜温差也会大,而老年人这个群体本身身体就弱,特别是脾胃很虚,这时还吃西瓜,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问题。
另外,西瓜含糖量虽不算极高,但升糖速度较快。老年人对糖分的代谢能力减弱,尤其是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多吃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增加身体负担。
古代,夏季时人们从事繁重的农业劳作等体力劳动,而且天气炎热,没有食欲,身体会变得相对消瘦和虚弱。依照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到了秋冬季节人们认为需要进补,秋季被认为是适合‘贴秋膘’的季节。
但是它主要针对”苦夏”的人群,夏季消耗太多不能及时补充,立秋后就需要补充回来所谓“以肉贴膘”。而老人本身消化就弱,如果大鱼大肉吃多了,肉类中的高脂肪、高嘌呤等成分,会加重老年人代谢负担,可能引起血脂、血压、血糖波动,对本身有“三高”或心脑血管问题的老人尤其不利。
民间认为立秋吃柿子能补秋,寓意秋季身体健康、不生病,尤其在气候转凉时,希望通过吃柿子增强抵抗力。但是,立秋后,很多柿子还没有成熟,未成熟的青柿子,由于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鞣酸,因此吃起来会有涩涩的味道,并且这些鞣酸与容易与胃中的蛋白质结合,还可能形成胃柿石。因此,一定不要食用未熟透的柿子,以免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中医认为秋季宜“收敛”,脚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也是易受寒的部位,保护脚部温暖能帮助身体守住阳气,避免因受寒导致免疫力下降。另外,立秋后,地面也会变得凉湿,老话说“脚为人之根”,如果光脚走路,很容易使足部受凉,让寒邪入侵,易使旧病复发,比如关节炎、腹泻等。
大家好,我是食养小厨,一个喜欢美食的营养师、食疗养生师,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