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运动”错了吗?医生提醒:60岁以后,最该坚持的是这4个好习惯!
大家都说,人上了年纪,最重要的就是“多运动”。其实,这话可不能照搬。60岁以后,运动不能蛮来,更不能和年轻人拼。身边就有不少老人,本来身体一切都很好,但一听“多运动”,走路、跳操、健身房一个不落,下场却是膝盖痛、腰没劲、血压飘,睡不好觉,还总觉得累。
其实,现在好多医院的康复科、骨科门诊,随处都能碰到这样的老人:觉得自己是在“养生”,实际上,是把自己越锻炼越伤了。从医生眼里看,老年人这一阶段,身体最大的问题,不是关节坏了,也不是力量太小,而是身体“自我恢复”的能力变差了:受了点小伤、肌肉拉伤,都要比年轻人恢复得慢得多。
有数据出来佐证:北京一家大医院曾查了三年,1200个爱运动的老人里,几乎一半都有过运动受伤,有的不但影响睡眠,日常生活也跟着闹心。有些老人总以为“动得越多越长寿”,“一天一万步才及格”,其实真不是这样!特别是年龄大的人,运动反而是一种消耗,大量运动之后,身体每个部位都得努力往回调——就像开老车一样,跑起来更容易出毛病。
你别看大家都喜欢散步,实际每天走超过1万步的老人,比只走5000步的,出现腿脚不灵、膝盖疼的概率高多了。而且,走得越多,腿部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风险也增加,因为年纪大了,血管瓣膜退化,本来就容易累出病。
广州一所中医院统计过,每天快走超60分钟的老人,膝关节炎发生率居然比普通人高出2.7倍。这说明,60岁以后锻炼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剧烈越健康!
所以老人运动,首要目标不是“练身板”,而是让身体保持稳定。一些普通常见的问题,比如血糖忽高忽低、晚上爱出汗、血压突然升高,这些都靠调整生活节奏、适当锻炼来缓解,绝对不靠高强度训练。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重要点:60岁后,人的“神经调节能力”变弱了。以前跑完操第二天继续精神,现在有些老人运动后过几个小时才发现不舒服,比如头晕、心慌、乏力。很多意外猝死,都是运动后几个小时才发生的。本质原因,就是调节能力降了级,出现了延迟不适。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老年人如果天天搞高强度锻炼,大脑认知能力可能下降得更快。因为剧烈运动会上升身体自由基,时间一久,大脑受影响,反倒记性差、思维慢。所以,老年人锻炼要讲究方式方法。
那到底要怎么做才科学?
医生建议,60岁以后,别再盲信“多运动”,而是要坚持以下4个习惯:
1. 固定作息,生活规律
早睡早起,少熬夜,每天按时吃饭。作息的规律,比什么都重要,对身体各种系统的稳定帮助最大。
2. 别硬追步数,适度活动就好
走路也好,锻炼也罢,千万别比谁走得多。每天5000-7000步差不多了,走累了一定要休息。偶尔面朝太阳遛弯、打太极、做体操,活动筋骨就够啦。
3. 重视手部精细活动
别小看写字、剪菜、剥蒜、穿针引线。这些动作对手、眼、脑的配合要求很高,每天做做类似小事,有助于减缓手部和脑子的变老速度,比练腿还管用。
4. 关注休息和恢复比锻炼本身还重要
每次活动后一定注意休息,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很快缓过劲。如果越练越累、睡不好,要及时调整,不硬撑。锻炼完的恢复状态,比锻炼过程更关键。
最后,万一已经养成了多年运动的习惯,也别一下子全停,可以慢慢减少强度,逐步适应更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要盲目追高强度,更不能和小年轻们较劲。
总之,60岁以后,“经常运动”这句话要打个问号。适当动一动、保持兴致和活力,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您平时怎么锻炼?遇到啥困惑?欢迎留言一起聊聊。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