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中美经贸谈判,在全球政经舞台上引起了巨大关注。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政经智库都在密切跟踪着每一个进展。根据美国农业部8月最新报告,2025-202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估仅为43亿蒲式耳,跌破市场心理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公布的最新进口数据也表明,过去十二个月中国进口美国大豆量锐减,而来自巴西的大豆订单则提前锁定。这一连串数据背后,隐藏着中美双方多层次的博弈与盘算。
在8月12日,中美双方同时公布,将原定的24%对等关税暂停执行,并将“休战期”延长90天。这意味着,距离11月中旬的关税大限,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谈判窗口。美国商务部长在第三轮谈判刚刚结束就公开喊话,要求尽快开启新一轮会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上表态,“希望两三个月内与中方再次会晤”,语气中难掩迫切。
对于美国来说,关税恢复的倒计时,正是施压中国的绝佳时机。过去半年,三轮谈判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反复拉锯,成效寥寥。如今,美方主动加快谈判节奏,意图明显。
中国方面则表现出极强的战略耐心。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亲赴华盛顿,开启新一轮技术性接触。官方通报中强调“为第四轮谈判做准备”,但拒绝透露具体议题,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一周,谈判焦点突然转向农产品与能源。特朗普在与韩国政坛人物李在明会面时,突然将“中国稀土垄断”问题推向前台,威胁如果中国不恢复稀土磁铁出口,将对中国相关产品加征200%关税。与此同时,美方还正式提出要求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
美国农业部新数据令人侧目。2025年产量下滑、库存减少,本可带来价格利好,却因中国采购锐减而被“打回原形”。美国农民的焦虑情绪在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蔓延。美豆主产区“红州”成为选举关键票仓,已经有多家农业协会向白宫施压,要求加快与中国谈判,力争订单回流。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通过与俄罗斯、中东、南美等多元化合作,早已摆脱对美能源依赖。美国试图将能源牌作为谈判筹码,但实际效果如何,业内专家普遍质疑。
大豆再次成为中美谈判桌上的标王,但与以往不同,主动权已然易手。这是中国首次在美豆收获黄金期未下大单。
美国希望中国将采购量提升至往年4倍,甚至提出“最快服务”承诺。但市场分析师普遍认为,这一目标缺乏现实基础。中国通过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的深度合作,进口渠道多元、标准统一,对美豆的“唯一性”依赖早已不复存在。
中国农业进口供应链的战略调整,已让美国农民失去了独家大单的特权。即便中国在外交场合象征性回购部分美豆,也更像“面子工程”,不会成为谈判让步的突破口。
面对美方的高调施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8月2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只用十五个字回应:“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主管部门询问。”无承诺、无否认,这种“留白式”回应,凸显中方牢牢把握主动权。
实际上,中国采购策略已经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布局。无论是大豆还是能源,中国都已掌控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对于美国想用“农产品牌”换取中国在关税、高科技领域让步的意图,中方选择以静制动,等待美方真正有诚意的筹码。
专家分析,这种应对方式有效避免了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正如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美谈判最新形势报告》所言:“谁先急,谁先输。”中国的战略耐心和多元化供应链,是当前中美谈判中最硬核的底气。
除大豆、稀土外,芬太尼也成为美方频繁提及的议题。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在《华尔街见闻》采访时承认“中国在芬太尼管控上取得进展”,暗示美方在相关关税问题上存在松动空间。
与此同时,高科技领域的攻防战同样激烈。中国要求美国取消对半导体、航空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推动正常化贸易。美国一方面放宽英伟达等芯片出口,另一方面却不断以稀土和高关税为筹码反复施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主导权已成为中美谈判的核心。美方想通过“高科技换农产品”,但中国坚持每一项利益都需等价交换,绝不为安抚美方而损害自身战略利益。
当前谈判气氛复杂。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一贯以鸽派形象示人,强调对中国的“尊重”。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则属鹰派,主张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特朗普则在两派之间反复摇摆,既威胁征税,又组建企业代表团准备访华。目标很现实——在选战前拿下看得见的成果。
美方团队内部分歧明显,策略摇摆不定。李成钢此次访美,主要会见的是美国谈判副手、财政部官员和商界代表,而非贸易代表格里尔本人。这种“非高规格”接触,更多是技术性、试探性的混合对话,说明双方仍在摸底阶段,距离实质性协议还有距离。
中国方面则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要求每一项谈判议题都要等价交换。与美方“温硬并举”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8月的中美经贸谈判,已经进入关键倒计时。美国急于以大豆、稀土等农产品和能源牌,换取中国在高科技、关税等核心领域的让步。但中国以极强的战略定力和多元化供应链布局,掌控住了谈判主动权。15字回应,既不亮底牌,也不给对手抓住话柄,让美方的“急切感”无处安放。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结构已经彻底转型,全球供应链和议价能力大幅提升。美国农民的焦虑、贸易代表的反复、选战压力的叠加,都无法撬动中国的战略底线。
这一轮谈判,注定是一场拉锯消耗战。谁能笑到最后,靠的不是高声喊话,而是底气与耐心。协议最终能否落地,仍需看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实质性交换。
参考资料: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将赴美与美国官员举行会晤?外交部回应
2025-08-26 18:52·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