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人还在为“预制菜”的利弊与得失争论不休时,是否曾想过:古代的中国人,比如,百年前的清人,他们吃吃喝喝些什么呢?
南方人食米,北方人吃麦,山区百姓以玉米果腹。白薯传入中国后竟成为救荒济贫的宝贝食物,养活了无数百姓。
清人宴请时还会追求一些名菜,北京填鸭“冠寰中”,宴席缺少鱼翅则被视为怠客,连盛菜的器皿都要与菜肴相得益彰,追求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茶馆酒楼遍布街巷,是时人歇脚聊天的“清茶室”、交际场。一壶清茶或是一壶醇酒,配上几碟小食、几盘菜肴,推杯换盏,半日清闲。
如果我们追问两三百年前、还没有“预制菜”的时代,饮食风俗究竟是怎样的?就会发觉清人口中的食物、饮品在今天仍然常见,当年的炊烟与茶香,其实从未散去。
本文正文摘选自“长城砖”第一辑
天津人民出版社长城砖系列【5册】清人社会生活+宋代的身分与审判 ¥55.3 购买《清人社会生活》
冯尔康 常建华 著
因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清人的主食,取决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情况。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食米,若本地产米不够食用,便从别处购买。长江三角洲、浙西人口密集,不生产粮食的手工工匠和商人众多,他们也要吃米商从湖南、湖北、江西运来的稻米。
北方人吃小麦、高粱、小米。在丘陵和山区玉米是人们的一种主食,红薯在许多地方也成为人们重要的食粮。
清人吃的副食,有油菜、莴苣、瓜类、豆类、白菜、韭菜、青蒿、蒜苗、藕、茭白、笋、芹菜、莼菜、慈菇、青椒等蔬菜;
猪肉、鱼、鳝、虾、蟹、鸡蛋等荤腥蛋类;
做菜用调料有盐、糖、姜、葱等。
清人吃的瓜果,有杏、李、桃、菠萝、香蕉、橘子、石榴、梨、苹果、荔枝、西瓜、香瓜、樱桃、菱角、枣、海棠、荸荠、山里红、柿子等。
清人有节日的应时食品,如新年的饺子、年糕,灯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月初八的八宝粥,是传承前代的,也流传于后世。
清人吃食除民族习惯外,还有地方特点,如北方人吃切糕、凉糕、窝窝、豌豆黄(豌豆枣泥馅蒸饼),各种面食,如帘子棍、韭菜边、一窝丝(即摊饼、面筋)、玫瑰饼、藤萝饼、凉炒面、花糕、萨其马(满人甜食品名)、芙蓉糕,时令小吃炒栗子、冰糖葫芦,饮料酸梅汤、冰胡儿等。
清 顾洛 《蔬果图》 (局部)
主食方面,除米麦之外吃玉米、白薯可以说是清人饮食的一个特点。
白薯的种植在明代从吕宋(菲律宾)传到福建,又向内地传播,但大量生产是在清代。福建人称白薯为“番薯”,又叫地瓜。因为番薯生长不需要好土壤,对肥料、雨水都要求不高,所以广泛种植,充作食粮,在乾隆以前,漳州人“多种以救饥”。
到嘉庆时,泉州、漳州的贫民,全靠吃地瓜维持生命,终年见不到一点大米,就是吃地瓜,也只吃粗皮部分,把省下的瓜瓢磨成粉出卖,以换得一点零用钱。澎湖人民主要生产地瓜、花生,地瓜收获后,吃食之外,剩余的则切成瓜片,晒干了保存,以备明年食用。……
北京人吃白薯,乾隆间还只用煮熟的办法,不像后来烤熟,就是那样人们已觉得非常“甘美”,不论穷人、富人都喜欢吃食。……
清代的甘薯,种植遍布珠江、长江、黄河流域,是人们主食的来源之一。清代人口猛增,而耕地新增有限,农作物产量更难大幅度提高,番薯是高产作物,可在荒地、瘠壤上种植,所以它的生产及其推广,有助于民食的解决。……
白薯的推广,有助于清人解决粮食问题,但以白薯为主食,比之吃食大米白面自然是降低了生活水准,所以我们说清代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很艰苦的,白薯、玉米加入了主食行列,是人们低水平生活的标志。
清 陈枚 《耕织图册》(图十九)
清人的请客吃饭,在官场、商界以及民间都很流行,它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人们都很重视,因而颇为讲究。……
一般请客用一壶酒,炒一盘豆腐,一盘鸡蛋,就可以了。康熙中,京官宴会中,菜鸡、紫蟹是平常菜,滦鲫、黄羊也是大盘往上端,而时兴的食品是填鸭,需要一两多银子,镇江肉翅(鱼翅),每斤二两多,鳇鱼脆骨(鳇鱼头),每斤二三两,这样的吃法即被人认为太奢靡。……
宴客不仅菜肴丰富,而且配以精致的器皿,令人爽目开胃。嘉庆中,内务府两次拍卖瓷器库所贮器皿,使名贵瓷器流传到民间。这些食具颜色鲜艳,造型美观,质地细腻,用作食具,以示奢华。有的厨工也预备十几套,以备客户叫用。苏松菜用小瓷碟,果品放在木漆盘上,小吃放在攒盒里,很是讲究。
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对如何运用食具颇有研究,他认为食具讲究与菜肴配搭好,大小器皿参错其间,才觉生色。他家宴客,凡贵重菜用大容器,贱菜用小容器,煎炒菜用盘子,汤羹用碗。席间要换四五次酒杯,开始用名瓷的,继而用白玉的,再用为犀角、玻璃,杯子由小到大,令客人尽欢而散。他家上菜也很讲究,先上咸食,次进淡食,无汤的先上,有汤的在后,客人快吃饱时,上辛辣菜来开胃,见客人酒喝多了,用酸甘的菜提醒。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
饮食的讲究,还在于追求一些名菜。
北京的填鸭享有盛名,宴会和个人食用均多,所谓“忆京都,填鸭冠寰中”。鸭的吃法分汤鸭、爬鸭、烤鸭数种,而以烤鸭最开人胃口。
乾隆时山西布政使王亶望在衙门里养鸭,饲法与北京填鸭差不多,只要六七天就可食用。王亶望想吃豆腐,就杀两只鸭子炖汤,用汤煮豆腐,鲜嫩无比。
鱼翅自明代成为珍品,宴席缺少它就被认为是慢待客人,闽粤人对鱼翅制作方法掌握得最好。
光绪时,福建籍的翰林院编修林贻书、商部主事沈瑶庆、候选道陈某等四人举行鱼翅宴会,用一百六十两银子买了上等鱼翅,再从中挑选最好的,平放在蒸笼中蒸烂;选拣上好的火腿四肘、鸡四只,火腿去爪、骨、滴油,鸡去内脏、爪、翅,煮烂取其汁;以鸡鸭火腿各四只,用前汤煮熟,去掉油,把蒸烂的鱼翅放进去,味道鲜美。
清 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局部)
僧尼食素,然而不乏精美之食,如把水果用作菜肴,炒苹果、荸荠、藕丝、山药、栗片,油煎白果、酱炒核桃、盐水熬花生。……
有钱人的个人饮食爱好更是五花八门,吃法繁多。
两淮盐商黄均太每天早晨吃燕窝、喝人参汤,另加两个鸡蛋。他吃的蛋,是厨工家喂养的,饲料中有人参、苍术等物,养料丰富,鸡蛋的味道与众不同。
嘉庆时两淮盐政阿克当阿吃鲥鱼,派小艇到镇江焦山激流中捕捞,捕后一边在船上烹调,一边急划桨赶回扬州平山堂,鱼也正熟,供他和客人食用。
清季,随着同外国交往的增多,西餐也为少数人所欣赏,某侍郎一日三餐必备中西饭菜,以供选择。
适应制作美食的需要,清代有许多技艺精湛的厨师,供富人家庭雇用。宝坻绅士王达斋的女厨工梁五嫂,拿手菜是烤肉,她将铁架子放在锅里,把肋条肉放在架上,小火烤,使油膏浸入皮内,吃起来酥脆爽口,她做的蟹肉炒面也好。举人芮宣臣家的厨子高立嫂善于煨肉,把五斤肋条肉切成十块,放在锅里,加上作料,用大碗扣上,先大火烧,然后小火煨,色香味俱佳。……厨师中女工不少,程晋芳作《厨娘曲》歌咏她们:“厨娘家家争聘娶,轻褂淡抹钗缀玉。入厨先审火候足,醯盐葱渫总不除,到手能令滋味殊。”
在清代,烹调技术主要是为富豪之家服务的,但这种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清代饮食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清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局部)
清人在家宴之外,还有上饭馆的习惯。人们到茶馆饮茶,兼用小吃,也逐渐成了风气。
江南出现的茶馆最多,在苏州,开茶坊的是小本生意人,人们习惯到这里闲谈娱乐。茶坊最初建在游人多的寺观、祠宇附近,到乾隆时大街小巷都有了。
在常州府的无锡,茶坊设置在县衙门左右,因到这里办事的人多,茶坊生意兴隆,逐渐地各街巷纷纷添设,连村镇都有了,到康熙末年因茶馆之多,产生了“遍地清茶室”的民谚。
在太仓州镇洋县的璜泾镇,道光间有茶馆近百家,农民到镇上,都要去喝茶。
其他地区也相继出现茶馆,北京茶馆也多,不说城内,西北郊高梁河作为郊游之地,沿河就有很多茶肆,供游客品茗、解渴。
……
四川也是茶坊发达的地区。茶馆不仅是人们消遣的地方,还是一种议事、交际的场所。茶坊设在县衙附近,就是为胥隶与因各种事务而找他们的县民接洽提供方便,就近磋商事情。
……
饮茶很注意茶的质量、水和泡法。龙井、武夷茶是贡茶,此外的名茶有常州阳羡茶、老君眉、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
烹茶的方法,袁枚家的做法是:用急火煮水,容器是底部凸起的陶器,水一开就把茶叶投进去;不能用不断滚开着的水,否则变味,也不能用开后停过一会的水,那样茶叶浮在水上,泡不开;一泡好就喝,如果盖上盖子茶味道又变了。这样的茶清淡,若为解油腻,则需熬浓茶。
清 《柳荫品茶图页》(局部)
酒楼是古老的商店,为官员和商人服务。清代饭馆也在发展,在有茶铺的地方,早就有了酒楼,如璜泾镇酒肆就有四五十家。
林亭口过去只有小饭铺,逢集出卖麻花、烧饼、活络(饸饹),后来扩大,改名小楼,出卖菜肴,还包办酒席。……
官员、商人、士人到饭馆就餐或请客,非常奢华,用“酒池肉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酒楼的主顾中,大抵又以商人为主,工商业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普通人饮酒除了一般性的酒铺、酒坊外,还有酒腐店、豆腐酒店,尤以南方为多。顾名思义,这类酒店喝酒可以兼食豆腐。……
清人所喝的酒,分低度的黄酒和高度的烧酒,上层社会多用低度酒。讲究酒要陈年的,时间越久越好,而且要在开坛子时吃,吃后盖好,不让它走味。据袁枚的品尝,绍兴酒要过五年才好吃,骂喝酒人“灌黄汤”,就是指饮绍兴酒。袁枚讲好喝的酒有大学士于敏中家酿的金坛于酒,转运使卢雅雨家制作的德州卢酒,四川郫县筒酒,湖州南寻酒,常州兰陵酒,溧阳乌饭酒,苏州陈三白酒,金华酒。袁枚认为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而烧酒中以山西汾酒最佳,其次是山东高粱酒、沧州酒。袁枚是浙江人,常住江宁,他说的是南方人喜欢喝的酒。
北京人吃的酒品名很多,有煮东煮雪、醅出江元、竹叶飞清、梨花湛白、窝儿未酿、瓮底春浓,药酒有史公酒、状元红、黄连液、莲花白、茵陈绿、橘豆青,京畿的酒有南路烧酒、张家湾酒、涞水酒、易州酒、沧州酒、清河酒、潞水酒,还有南方来的扬州木瓜酒、无锡惠泉酒、绍兴苦露酒等。北京人还爱良乡酒,其味道清醇,喝了舒畅,但不好保存,不能过夏。
清 冷枚《十宫词图册》(之八)(局部)
人们生活消费的内容,包括穿衣、吃饭、住宅、交通、文化娱乐、社会交际等方面,清代的一般家庭,以食粮的消费为主。
清代后期,苏州人陶煦为农业雇工经营者估算了一笔收支账,从中可以概见人们的消费结构。他以一个佣工耕种十亩田计算收支,列式如下:
收入部分:
春熟9000文
秋熟43200文
稻秆等8800文
合计61000文
支出部分:
佣工食米5.5石,每石1800文,共9900文
佣工其他食用费12500文
佣工工钱米6石10800文
农具折旧费800文肥料费5000文
合计39000文
总算起来,工价33200文,占总收入的54.4%,生产费用5800文,占总收入的9.5%,盈余22000文,占总收入的36.1%。工价在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比生产费用高得多,而其中用于佣工食用的占总收入的36.7%,就是说生产者的佣工将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用于吃食了,他拿回家六石米,只能满足家属的食用,不可能有多余的用于其他消费。而雇主之家,盈余的22000文还要交纳赋税,所剩稻米大约也主要是供家庭食用。
由这里我们知道,清人的消费,一般人家主要用在饮食上,衣着、住房、社交、娱乐的费用不可能多。这种消费结构说明人们生活水平低,生活内容贫乏,单调乏味。
(完)
【全新正版】 长城砖系列作品5册 柳立言 著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25.63 购买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