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紫石《永忆录》中有关“乱党”的两处记载

在止公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回忆录《永忆录》有两处有关“乱党”的记载。

一是1930年夏天,“民十九,六月二十四日,泰兴、如皋乱党群起。”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是夜,西桥以南电光照灼,向镇枪击。嗣闻系欲夺取镇警枪械未遂。”

二是“民二十九(1940年),九月九日夜,三里闸西枪声忽起,十二日午后,通扬运河南岸有人开枪向镇中攻击,声如连珠。时余在家,恐战事即起,无从远避,乃至四时后停止。”

这相隔10年的两起事件是放在一起写的,时间都很清楚,具体到了年月日,地点也很明确,记录这两个事件以及后面一大段内容,主要是记录乱党活动及日寇侵占对本地百姓的滋扰和侵害。那么1930年6月24日与1940年9月9日,海安镇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让韩紫公受到惊吓,以至于为此担心本镇人民安全呢?

1928年5月,如、泰地区广大贫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和江北特委的领导下,掀起了如火如茶的“五一”农民暴动,3日后遭到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此后,在1928年到1930年期间,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群众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多支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4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如皋贲家巷(今属如皋市江安镇)成立。这是本地区按照中央统一序列命名的正规红军武装。

1930年6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集中兵力,向如皋黄桥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发起进攻。红军在战斗中一度攻入黄桥镇,但由于敌军增援及时,加上红军装备和兵力不足,最终未能完全占领黄桥。战斗虽未达成全部目标,但红十四军的英勇作战对当地国民党势力造成了打击,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这次战斗是红十四军在苏北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旨在扩大苏北革命根据地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武装。这一次战斗虽然就在紫老记载的“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但战斗地点在黄桥,离海安有50多公里,在海安镇根本不可能听到那么远的枪声,因此也不会对本镇民众产生影响。

还有一场战斗发生在这一年的6月24日,这就是迥垛战斗。6月24日下午,特委委员王玉文和一师师长兼二团团长张士杰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王玉文、张士杰负责总指挥,由周彬三担任赤卫队指挥,率领部分赤卫队从北面配合红军二团五营攻打迥家垛,并负责切断敌人与外界的电话联系。会后,周彬三立即挑选一部分精干的赤卫队员组成突击队,一夜功夫把敌人从迥家垛至曲塘的电话线彻底破坏。同时组织突击队员,随同红二团团长张士杰从沙家湾直攻敌人指挥部——闾七房。待接近时,恶霸闾宇臣已闻风而逃。夜间周彬三带领赤卫队随张团长猛攻“狗队”老巢——迥家垛庙,正打得激烈的时候,张团长获悉大埨庄、曹家埭、曲塘的敌军已前来增援。部队将有腹背受敌之危险。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张团长向周彬三下达了后撤的命令。

黄柯庄(迥垛)离海安镇有二十公里,黄柯庄的战斗极有可能是紫公记载的这次战斗,虽然主战场不在本镇及周边,但是为了防止海安镇的国民党武装出动支持,对本镇佯攻,使其不敢妄动。或者是地方赤卫队武装在攻打迥家垛庙因敌情变化,主动撤离过程中,有一支队伍从镇郊的西楹桥附近掠过时,乘机发动了对海安镇反动军警的攻击,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夺取其枪支,毕竟那时候我们的武器十分紧缺。如能成功,则对改善我们的武装水平大有裨益。可惜的是,其时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尚在草创初期,组织性和战斗力还不完善。当年六月组织的几场战斗都未能完全达成预期目标。

十年之后的1940年9月9日,在海安镇三里闸西的枪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0年,是个敌我情况十分复杂的时期。敌伪顽多方势力角逐,粉碎敌伪顽势力的围攻,在江北立足站稳,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并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最为迫切的任务。

1940年9月初,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积极东进,谋求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而盘踞在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试图阻止新四军东进,并派出重兵,围堵渡江不久的新四军,双方矛盾激化。谈判缓解局面,战斗决定胜负,其后陈粟率领的新四军数千将士,绝地反击,在黄桥及周边组织发起了一系列战斗,以少胜多,歼敌1.1万余众。这就是著名的黄桥战役(1940年9月30日到10月6日)。

1940年9月6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在取得了营溪战斗的胜利后,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海安镇。到9月9日这一天,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经巩固了对海安的占领。此时的海安,已成为新四军在东线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和指挥中心。

韩紫老所记载的9月9日夜间以及12日午后,分别在三里闸西和通扬河南听到的连珠枪声可能是小股敌伪武装发动的袭击。因为这个时候,海安镇就在我新四军的牢牢掌控之中,我军不可能向镇内开枪。更重要的是新四军进驻海安镇前,陈毅就派人跟紫老接洽。动员其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进驻海安镇时,紫公曾亲往迎接。并很快就与仲弘(陈毅)将军成为朋友,还邀请陈将军住到自己家里(韩公馆),粟裕驻扎在韩家私家花园—息园的一栋小洋楼。

十年前的西桥枪声归集为“乱党群起”,是因为他对红军武装还不了解,故有此称。十年后,也是三里闸西、通扬河南枪声“忽起”、“连珠”,这时候,因为对革命队伍有了一点了解,就不用“乱党”称呼了。

《永忆录》中也记述了他与陈毅的交往。这部回忆录成书于辛巳年(1941年),这一年他八十有五(本地皆称虚岁),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三日,他就在满腔忧愤中,逝于避乱的村庄——徐家庄。

韩紫公耄耋之年,为家国奔走,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很大的贡献,与我党也有密切的关系,但他毕竟是身历满清民国的旧官僚,他对民众反封建反压迫的解放斗争并不十分了解,也不能如共产党人一样理解支持。希望民众无兵燹之灾,着力保境安民,也是可以理解的。“乱党群起”不是误写,而是其思想局限性的表现。#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淮安头条##海安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海安   苏北   赤卫队   枪声   红军   如皋   指挥部   敌伪   国民党   中国工农红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