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傅,能不能带两根烟?睡得太浅,夜里又咳嗽,实在太难受了。”建筑工地的大叔马师傅,最近成了工友们热议的焦点。
几个月前他还是夜里呼呼大睡的人,如今总是深夜惊醒、反复咳嗽,还常诉说“浑身提不起劲”,白天工作也无精打采。
工友们原以为这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直到小李建议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问题远不止于此。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睡眠时间充足,夜里却反复醒来、莫名咳嗽或感到四肢抽搐?医学研究证实,一些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或许就在你睡觉时早已悄悄现身。
这些夜间“不起眼”的小异常,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预警。如果你或家人曾出现以下5种睡眠异常,有必要尽早重视与预防。尤其是第3种,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它背后的健康风险,值得每个中老年家庭警惕。
睡眠,是身体修复与自查的重要时刻。哈佛大学一项涉及1500名中老年人的追踪研究显示,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生风险12.8%。
反之,连续性睡眠障碍,则可能成为某些肿瘤甚至慢性内分泌疾病的“信号灯”。

为什么睡眠会成为疾病的“探测器”?因为身体的多项核心调控机制,如激素分泌、细胞修复、免疫清扫,都在深夜达到高峰。
一旦出现持续性异常,很可能提示着体内有“隐患”逐渐加重。医学指南亦强调,夜间异常常常出现在体检发现异常之前,成为早期识别疾病的重要线索。
夜间频繁惊醒:甲状腺与肿瘤的信号灯
长期每晚都莫名其妙醒来,往往并非单纯的失眠。研究指出,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部分甲状腺结节、肿瘤,能导致夜间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激素水平波动频繁,从而出现反复惊醒。
如果还伴有晨起心率快(>90次/分钟)、夜间盗汗、手指轻微发抖,建议及时做甲状腺相关检测。

持续性早醒:生物钟提前,需警惕消化道异常
曾有患者凌晨三四点无缘无故清醒,且再难入睡,连带发现体重下降、食欲变差。医生指出,这类“闹钟式早醒”可能对应下丘脑-垂体轴紊乱,与抑郁症及胃肠肿瘤存在潜在关联。
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流调,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5%以上早期有该类睡眠困扰。如早醒持续两周以上,并伴情绪低落或持续消瘦,务必尽快放下侥幸,及早检查。
夜间呛咳,最容易被忽视的消化系早期信号
许多人误以为夜里咳嗽是感冒,实则不然。如果你的咳嗽多发生在入睡后一到两个小时,且咳嗽带有酸苦味,尤其是在平躺时明显,需高度警惕胃食管反流。
长期反流可反复损伤食管黏膜,诱发巴雷特食管(癌前病变)或食管癌。数据显示,40岁以上且吸烟饮酒人群,夜间呛咳者患相关肿瘤风险提升14.5%。
若有反复呛咳、胸口烧灼感或持续声音嘶哑,建议主动进行胃镜检查。

肢体夜间抽动:神经系统和脑部病变不可忽视
入睡后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腿部抽动或踢腿频率过高,不仅仅是缺钙那么简单。每小时抽动超过15次,或同一部位反复发作,需警惕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甚至脑部肿瘤压迫所致。
帕金森病、脑胶质瘤等疾病,部分都以夜间肢体不自主动作为早期表现。如可用手机录制异常全过程,为医生提供宝贵线索。
睡眠依旧乏力:远离“睡不醒”的癌前警讯
有些人即使睡足8小时,醒来依然全身疲惫、无精打采。慢性贫血、白血病、肝肾功能异常等恶性疾病,常出现长期乏力、晨起口干、记忆力下降等先兆。
国内某三甲医院肿瘤科数据显示,57%的癌症患者早期就出现“睡不醒”或持续疲劳感。如果这种状态超过两周且无法通过短期休息缓解,建议尽快就医,排查基础疾病原因。

面对以上5类夜间睡眠信号,如何科学预防与自检?
及早记录和关注症状细节
推荐用睡眠日记或智能设备,记录每晚醒来时间、出现异常(如咳嗽、抽动、早醒)时的具体表现。具体数据比“自觉没睡好”更有助于医生判断。
主动进行年度体检,尤其关注肿瘤相关筛查
中老年人、吸烟饮酒、肥胖人群,更应每年筛查(甲状腺、胃肠镜、肿瘤标志物等)。“以防万一”的意识,很可能就是“早发现早治”的关键。

改良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按时作息,是守住健康底线的关键。晚餐勿过量、睡前2小时不再进食,头高侧卧可减少反流发生率达27%。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恶性肿瘤早期筛查指南
Bohé,赵立新.《癌症与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病率与死亡率年度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