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人资本巨头贝莱德,已经全面渗透中国市场

你手机里刷着的新能源汽车资讯,家里屋顶吸收阳光的光伏板,甚至银行卡里的理财收益,背后可能都站着同一家美国公司。

它就是贝莱德,这家由犹太裔美国人拉里・芬克创立的资产管理巨头,如今掌管着超过 11.5 万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 3 个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别看它名字听起来像家普通投资公司,这头华尔街巨鳄早就悄悄潜入中国市场,从科技到新能源,从金融到制造业,布下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

从华尔街 “小虾米” 到中国市场 “隐形玩家”

1988 年的华尔街,拉里・芬克还是个刚从 “栽跟头” 里爬起来的金融新人。这位犹太裔大佬在第一波士顿银行因误判利率亏了 1 亿美元后,揣着从黑石集团借来的 500 万美元,带着几个兄弟创办了贝莱德的前身。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初资产只有 10 亿美元的 “小虾米”,三十多年后会变成管理着 11.5 万亿美元的 “金融航母”—— 这规模差不多是中国 GDP 的三分之二,比全球十大银行加起来还多。

贝莱德的发家史就像部金融逆袭爽剧:1992 年从黑石独立门户正式定名,2009 年砸出 135 亿美元吞下巴克莱全球投资,一跃成为全球资管行业的带头大哥。而它的杀手锏,就是那个号称 “金融界超级电脑” 的阿拉丁系统,能像算命先生一样精准预测市场走向。

贝莱德盯上中国市场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 2009 年,它就悄悄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像侦察兵一样打探虚实。但真正的转折点在 2020 年 4 月,中国证监会突然宣布允许外资全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这消息就像给贝莱德发了张 VIP 入场券。

这头巨鳄的动作快得惊人:2020 年 8 月递交申请,2021 年 6 月拿到批文,当年 8 月就推出了第一只产品,成为中国首家独立运营的外资公募基金公司。

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贝莱德的政策嗅觉比鲨鱼闻见血腥味还灵。到 2023 年,它管理的资产规模飙到 11.5 万亿美元,而这庞大体量的一部分,正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从股票到债券,从私募股权到金融衍生品,贝莱德在中国玩得越来越开,就像把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悄悄搬到了金融街。

撒网式布局:从比亚迪到芯片公司的全产业链渗透

如果你以为贝莱德只是来中国买点股票就完了,那可太天真了。这头巨鳄玩的是 “广撒网,重点捞鱼” 的套路,而且专挑中国最核心的产业下手。2021 年第四季度,它一口气砸了 6.2 亿港元狂买比亚迪 H 股,紧接着又通过 ETF 重仓宁德时代、隆基绿能这些新能源巨头。

要知道,这些可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掌握着从电池到光伏的核心技术。但贝莱德的胃口远不止于此,在金融领域,它盯上了中国银行;在能源行业,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广核的股东名单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就像个隐形的操盘手,悄无声息地把手伸进了中国经济的命脉领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的 “全产业链渗透术”。2022 年 7 月,北京中关村一家搞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融资时,贝莱德二话不说拿下 15% 股份,然后甩出三个条件:要随时查看公司核心数据、指定财务顾问管预算、还得留个董事会观察席位。

这哪是投资啊,简直是想当 “太上皇”!虽然没控股,但公司的战略决策、研发方向都得看它脸色。

更绝的是,它还特别会 “抄后路”—— 你搞新能源汽车,它就投你上游的电池材料商;你做智能芯片,它早买了你竞争对手的股份。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布局,让中国企业想自主创新都得先看看贝莱德的脸色。

而这一切操作的背后,都靠着那个神秘的阿拉丁系统,它能分析全球市场数据,提前预判中国政策风向,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精准押注。贝莱德还跟全球最大指数公司 MSCI 眉来眼去,能提前知道 A 股成分股调整消息,这种信息差让它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的贝莱德已经不是简单的投资者了,它成了中国产业链的 “隐形整合者”。从互联网平台到物流系统,从芯片设计到新能源电池,它的投资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各个环节。

有业内人士透露,贝莱德在中国玩的是 “公募募资 - 创投布局 - 上市退出 - 并购整合” 的一条龙游戏,用中国老百姓的钱,投中国的核心企业,最后赚的钱流回华尔街。这种操作模式让它既能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又能掌控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不得不说这算盘打得真精。

资本无国界?中国监管的 “防火墙” 已竖起

就在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玩得风生水起时,2025 年的巴拿马运河风波给我们提了个醒。这头巨鳄差点就接盘了运河的港口资产,要是真成了,中国航运的半壁江山就得看它脸色。这事让大家突然明白:资本哪有什么无国界,背后全是地缘政治的博弈。

更让人警惕的是,贝莱德还掺和了乌克兰的重建项目,跟乌政府搞了个 “乌克兰发展基金”,把能源、电网这些核心资产都揽入怀中,这野心可不止于赚钱那么简单。

在中国市场,它虽然没闹出这么大动静,但那种 “不控股却能掌舵” 的操作,同样让人捏把汗 —— 要是哪天它突然抽走几十亿美元,中国市场不得抖三抖?

好在中国监管部门早就竖起了 “防火墙”。2024 年 3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直接把外资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这就像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明确规定外资不能在中国市场 “胡作非为”。

以前贝莱德想查企业数据就查,现在得先过监管这关;以前它想怎么调仓就怎么调仓,现在大额资金流动都得报备。

有消息说,监管部门还在研究更严的措施,防止外资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暗中操控市场。这种 “既开门迎客,又设好门槛” 的思路,让贝莱德明白:在中国赚钱可以,但得守中国的规矩。

面对贝莱德的全面渗透,中国本土金融力量也在加速突围。现在咱们自己的指数基金、量化投资做得越来越像样,不再跟着外资的节奏走。

监管部门还鼓励建立自主可控的金融生态圈,就像给中国市场装上 “金钟罩”。毕竟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让外资说了算。

贝莱德创始人拉里・芬克总夸中国市场 “潜力大”,这话没说错,但他更该明白,中国欢迎外资是为了共同发展,不是让资本来当 “太上皇”。现在的中国市场就像个精明的东道主:好酒好菜招待你,但你要是想砸场子,那可别怪我们不客气。

水里的鱼可能看不见渔网,但渔夫心里清楚网在哪儿。贝莱德这位 “华尔街贵客” 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中国,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中国新能源、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它推波助澜的影子。

但资本逐利的本性不会变,它渗透得越深,我们越要保持清醒。既要打开大门搞开放,让外资为我所用;更要筑牢防线守底线,把金融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毕竟中国市场的规则,得由我们自己定。贝莱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中国应对资本渗透的智慧,将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 —— 是沦为资本的游乐场,还是成为互利共赢的舞台,答案就写在每一项监管政策和每一次本土创新里。

参考资料:《贝莱德集团》,百度百科,2025年。

《华尔街飞起来的金融机构——贝莱德》,《国际融资》,2011年。

《资管王贝莱德问鼎之路》,《新理财(政府理财)》,2020年。

中国证监会官网,2020年4月公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2024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财经   中国市场   美国   犹太人   巨头   资本   中国   华尔街   金融   外资   新能源   美元   公司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