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夜色渐深,邻里微信群里却热闹非凡。60岁的王阿姨刚刷完牙,准备早早上床休息,却被一条信息炸了锅——“你们看到没?最近网上说,睡得越饱,死得越早!我还一直以为早点多睡对身体好呢,这可咋整?”话音未落,几位邻居纷纷附和,有人担忧地说自己周末能睡到十点才起床;也有人反问,难道长时间睡眠真的会影响寿命?不一会儿,王阿姨犹豫地给女儿发了条微信:“妈要不要改改作息?你说这话靠谱吗?”女儿隔着屏幕莞尔:“妈,健康科普不能全信标题党,睡觉问题,背后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睡得越饱,真会死得越早吗?”——网民流传的这句“逆常识”言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依据?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今夜,带你一起走进“如何科学睡好觉”的真相。尤其是第2个关键点,很多人还在悄悄踩坑……
“睡得越饱死得越早”:来自权威大样本研究,还是网络过度解读?
“早睡早起、身体更好”几乎成了代代相传的养生信条,为什么近年来会流行起“睡得越饱、反而越短命”这一说法?这得先从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磅调查说起。
国际权威杂志《Sleep Medicine》(《睡眠医学》)刊载了一项涵盖21个国家、共计112198名成年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团队按照受访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进行高达9.2年平均随访。结果初看让许多人诧异:入睡时间异常早(18-22点)的人群,其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别上涨了29%!而长期“夜猫子”、入睡极迟的人,相比“正常入睡人群”(22点-23点),各类健康风险同样显著增高。
难道说,早睡多睡真的反而短寿?其实,在这一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科研团队特别强调:早睡与健康风险升高之间,只存在“关联性”,而非“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早睡人群背后的基础疾病、所处医疗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复杂因素,才是影响寿命的核心变量。国内外多项随访进一步证实——睡眠时间过短(<6小时)或过长(>9小时),健康风险都高,而最理想的睡眠区间是每晚7-9小时、入睡时间22-23点。
同样,牛津大学基于英国88000余人样本、长达5.7年的研究,也明确指出:偏离晚10点—11点的入睡“黄金窗口”,不论早睡还是熬夜,都会提升慢性病风险——心脑血管、糖代谢异常、精神健康障碍等。
可见,“睡得越饱,死得越早”的舆论热议,其实是对科学数据的简化甚至曲解。真正要命的,并非早睡本身,而是睡眠节律紊乱、作息极端或掩盖疾病信号。
你以为能靠多睡补回来?这三种“健康杀手型睡眠”,反而正在加速耗损身体
许多人忙、累、压力大,总认为周末赖床一觉睡到中午就能“回血”;还有夜班族、倒班人群习惯白天补觉,甚至有些人带着情绪窝在被子里睡得更加沉。殊不知,生活中常见的这三种“毁健康的觉”,很多人无意间天天中招:
一、情绪觉:带着负能量入睡=自毁深度睡眠
焦虑、压力爆表,或者晚上躺床上还在翻腾白天的烦心事,你是否也曾有过?医学心理团队发现,带情绪入睡会让失眠风险提升38%以上,且夜间多次惊醒,第二天记忆力、注意力大幅下降。这类睡眠质量低下,不论睡多久都难以恢复元气。
二、补懒觉:每晚超过9小时=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
不少人觉得,“多睡点总比少睡好”,周末狂补睡眠。事实上,“睡眠债”不是越多越补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警告:成年人每日睡眠建议7-9小时,连续超过9小时反而让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提升23%!长期赖床还可致激素分泌紊乱,甚至诱发肥胖、糖尿病和抑郁障碍。补懒觉并非良方,反而是“慢性伤身”。
三、颠倒觉:昼夜混乱=打破生物钟,慢病缠身
夜班、倒班或跨时区旅行的人,如果经常昼夜颠倒,熬夜再怎么补觉都无法完全“抹平”生物钟损伤。相关研究显示,夜班族健康风险大幅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上升38%—53%,即使白天补充睡眠,也难挽回慢性失调带来的潜在危害。
现实中,那些“越睡越累”“怎么睡都困”“早上醒不来”的情况,很多都是上述不良睡眠模式埋下的祸根。高质量睡眠≠越长越好,更不是早睡就一定健康,而是要避开这些伤身陷阱,实现昼夜平衡、身心舒畅。
想睡得健康又长寿?把握“黄金入睡窗口”、优化睡眠节律和心理调节
既然极端“早睡多睡”不等于长寿,那我们如何科学安排睡觉时间,既不错误追赶“养生潮流”,又真正在夜间修复身体、延长健康寿命?权威指南和最新科研共识,明确了三个核心要点:
首先——入睡时间,锁定22点—23点
人的褪黑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基本以自然昼夜交替为指令。入睡过早(18点左右)打乱正常生理周期,并容易与基础疾病交织(部分早睡人群实际患有隐性疾病、身处医疗条件欠佳地区)。而在晚上10—11点入睡,顺应生物钟且便于全身脏器修复,是国际认定的最优“入眠窗口”。切忌过早、过晚——避免盲目躺床刷手机,也别熬夜耗损健康资本。
其次——每晚睡足7-9小时,警惕过短/过长的极端作息
不论青壮还是老年,理想连续睡眠时长以7—9小时为宜。若短期缺觉可通过白天短暂午休20-30分钟补充,但切记别用报复性睡懒觉替代,避免周期性“失调—补觉—再失调”的恶循环。优质睡眠的本质在于规律和均衡,而非“数量堆积”。
再者——心理调适加持,拒绝“带情绪上床”
持续研究显示,放松身心、调整情绪是提升深度睡眠的关键步骤。建议睡前30分钟放下电子屏幕,远离繁杂信息;可泡个温水脚、做几组深呼吸,甚至静心聆听舒缓音乐,帮助神经逐渐过渡到“休眠模式”。此外,卧室温度以20-24℃为宜,遮光隔音,营造温馨睡眠环境。
健康睡眠,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越早越安全,而是建立在科学时段+高质量作息+良好身心状态的基础之上。正视网络谣言,适度规律才是根本。
温馨提醒:健康之路,需因人而异,最明智的做法是结合自身感受,掌握好睡的节奏。如有持续困扰或异常表现,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科学睡眠虽有共识,但个体差异同样重要。以上建议仅为健康管理一般方案,实际成效还需结合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生活习惯加以甄别和调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是真的吗?这3种觉不宜睡,你中几个?》
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医生提醒:这3种不宜睡的觉,很多人都中招了》
4.《“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牛津大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5.《人睡三觉,命比纸薄?3种觉不能睡,睡多了伤身,你中了几个》
6.《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是真是假?科学研究发现:有一定道理》
7.《为什么有时候睡觉,越睡越想睡呢?总感觉睡不够?》
8.《一天几个小时的睡眠是最合适的?》
9.《为什么我的深度睡眠时间很短?》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