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分4次给女儿生活费,这位爸爸的做法,引发了网友热议

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近日,湖北仙桃一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时的一波操作,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


他跟女儿约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各转500元,而最后一笔500元将作为“月底全勤奖”发放。


每月分几次发生活费,其实也不足为奇,我去年还看到一个日结生活费的呢。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位爸爸还给大学生女儿设置了“全勤奖”。

而领取“全勤奖”的条件,是女儿每天要主动给家里发信息,哪怕发的内容只是一个标点、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只要跟父母保持联系,就算完成KPI。


不过,这位爸爸也说了,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考虑到女儿的性格。之前一月一给,孩子根本不跟家里打电话,除了要生活费时会打电话,其他时候根本不联系。


这次的约定,也是经过了妈妈的作证,还有女儿自己的同意。

有网友对父母的良苦用心表示感同身受。


有网友则认为,女儿都这么大了,父母应该将每月生活费一次性转给女儿,这样也好养成合理规划的习惯。家长应该学会放手。


也有网友觉得,孩子都还没到毕业工作的时候,就提前让她感受到了作为职场牛马的全勤紧张感。


还有网友表示,这不过是女儿长大了要离开家了,父母掌控欲需要得到缓解罢了。


要说的话,其实网友们说得都没毛病,每个人站的立场不同罢了。


这位爸爸也说了,因为女儿平时除了要钱时会打电话,其他时候都不会主动联系父母,你说父母得多寒心啊?尤其,如果还是独生女,那父母等于是空巢老人了。

有人觉得,这是家长控制欲太强导致的,我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还真不一定。


如果不是因为我自己生了两个孩子,我可能会认同这样的说法。我家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两种性格。一个偏高冷内敛,一个偏热情大方。可见,孩子内向不内向,有时候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没什么关系。


作为家长,我还是挺支持这位爸爸分几次支付生活费的做法。如此一来,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和联系也会更紧密,无论怎么讲,都是一件好事。


当然了,如果硬要说一点需要改进的空间的话,我觉得等孩子再大一点,不如上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可以逐步过渡到一个月发一次生活费了。孩子毕竟会长大,家长们确实应该学会放手。

不过,有一说一,现在的家长是真的越来越有办法了。


据说,还有家长每个月保底给孩子1000元生活费,然后每天问候给30,每月全勤奖再给200。话说,这一个月生活费都2100了,还是不错啊。


还有家长更狠,孩子如果哪一天一句话都不说,家长直接扣20元生活费。


也有不少大学生嫌父母生活费给少了。对于大学生生活费的问题,感觉每次都能吵得不可开交。关于这个问题,我结合很多博主的建议,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除了每月所需的生活费,尽可能算上孩子的社交花销。


大学生和家长之所以在生活费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无非就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社交上的花费。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估计看到这里,就想开骂了。你先别骂,听我把话说完。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每月给1200元、1500元,让孩子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就可以了。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在孩子上的是大学,这跟高中有很大区别。


上大学,不仅是学习,还得生活。大学生基本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就是说,成年人基本有的社交活动,大学生也应该有。比如:交朋友、谈恋爱。

难道社交必须要花钱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学生时代的社交成本,比起工作以后的社交成本更低,但这也是每月固定的一笔费用。


比如谁谁谁请你家孩子喝了一杯奶茶,谁谁谁又请看了一场电影,那你的孩子要不要请回去?另外,一个寝室还可能定期聚餐,这些花销都难以避免。再比如,以前的好朋友上了别的城市的大学,那要不要你来我往呢?


如果你坚持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社交,那我只想说:只要孩子足够强大,不怕被排挤,也是可以的。


第二,社交花销的具体数额,也得根据家庭情况而定。


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愿意多给一点,让孩子多见见世面;有的家庭条件有限,那孩子就要学会量力而行。实在不行,那就靠自己的双手吧。


别忘了,现在兼职机会很多。比如做家教、在学校食堂打零工、给商场发传单,都能锻炼能力,还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我身边就有个学生,靠给初中生补课,一个月能赚两三千,这比不少同龄人的生活费都还多。学生时代,挣钱虽然不是主要任务,但能自己赚一点,心里那种底气,和花父母的钱完全不一样。

第三,生活费切忌攀比。


这一点很关键。校园里总会有人炫耀:谁的生活费比谁多,谁能随便点外卖,谁又去哪里旅游了。但说句实话,这些攀比没有任何意义。今天你嫌父母给得少,明天等你毕业自己赚钱,可能还没父母当年给得多,扎心吧?


我认识一个学生,上大学时每月花销三四千,觉得理所当然。结果毕业后进了小公司,一个月工资才三千,扣完房租水电,生活费还得爸妈补贴。他说自己忽然理解了父母当年的“抠门”——生活费来之不易啊!这可都是父母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


所以,给孩子生活费,既要满足基本需求,也要提醒他们懂得分寸。父母再辛苦,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生活费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有父母的用心,也有孩子的成长轨迹。父母可以适度“精细化管理”,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懂得感恩。至于钱多少,其实没有统一答案,关键是量力而行,不攀比,肯努力。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育儿   生活费   做法   爸爸   女儿   网友   父母   孩子   家长   社交   花销   大学生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