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病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范建民

现在已经立冬,开始步入万物收藏的冬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病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范建民给出了四个安稳过冬的关键词。
1 保暖
冬季寒气当令,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是温暖和动力的源泉。一旦阳气受损,不仅会感到寒冷,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要重点防护头颈背足:
头部
1
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阳气从头部散失;
颈背
2
颈背乃阳经之海,是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循行之处,最易受风寒侵袭,穿高领衣物、坎肩或披上围巾,是保护颈背的简单有效之法;
足部
3
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寒从脚下起,每天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温煦全身。
早晚加衣,活动减衣,衣着过厚导致出汗,会使阳气外泄、邪气易侵。
2 防病
冬季是感冒、流感、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这多与卫气不固有关。卫气好比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邪。冬季养生核心在于增强卫气的防御能力。
起居有常
1
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
空气流通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病菌滋生。
适度锻炼
3
冬季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微汗即止。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温和的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为宜。
防范急症
4
素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依据冬季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用药,防范心脑血管疾病急症。
3 温补
民间素有“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冬季人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强,是进补的好时机,建议遵循“温补”原则,平和地滋养身体。
1 多食温性食物

羊肉、牛肉、鸡肉、韭菜、南瓜、桂圆、核桃等性温的食物,有助温中助阳,散寒保暖。
推荐两个食疗方,一是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气养血、驱寒暖身;二是山药粥,山药性平,健脾益胃,可培补后天之本,适合各类人群冬季平补。
2 巧用调味品
烹饪时,可适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肉桂等调味品,不仅能增味,更有温通散寒的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温补并非人人适宜,体质偏热、易上火、大便干结者应酌情减量。
4 养阴
冬季主藏,对应五脏中的“肾”。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因此,在温补阳气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养阴。
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盖以滋养大地一样,人体也需要阴液来濡润脏腑,制约过亢的阳气,达到阴阳平衡。
多喝温水
1
冬季干燥,虽不常口渴,但人体仍需要大量水分,常喝温水能避免体内阴液亏损。
食用滋润之品
2
可适量食用芝麻、核桃、木耳、银耳、百合、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推荐百合银耳羹,有助滋阴润肺,非常适合干燥的冬季食用,能有效缓解皮肤干燥、口干咽痒等问题。
此外,也可多喝粥,能生津养胃,若在粥中加入枸杞、红枣等,效果更佳。
以上四个冬养要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暖是守护阳气之根,防病是巩固防御之墙,温补是增添生命之火,养阴则是涵养生命之水。只有顺应天时,科学调养,才能为来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坚实基础。
END

范建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熟练运用冠脉腔内技术辅助复杂的冠脉介入手术,已成功完成4000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倡导“心肝同治、介入手术、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疗法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才信息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中医经典与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心血管健康分会理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省厅级课题15项,参编专著6本,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4篇。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 裴翌尧
校对:陈双
审核:黄娟娟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