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混世人馍
编辑|南烛春之晚
马立诚,曾经用一本与中国思想解放有关的名为《交锋》的书籍,一举成名。
甚至当时有不少人称呼他为“思想先锋”,拥有了无数的粉丝。
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本应成为大咖的他,却突然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以至于彻底葬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九四六年,马立诚在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出生。
这个时候的南京刚刚走出战争的阴影,街头巷尾还充斥着炮弹爆炸过后的硝烟。
年少的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白天在工厂帮自己的父母干活,晚上就借着昏暗的灯光学习。
学习的内容则是白天他捡来的旧报纸,或者是别人丢弃的书籍。
可就是这样,他依旧沉浸其中,每天乐此不疲地学习。
三十多岁时,马立诚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自此在知识的海洋中系统学习中国与世界历史。
在毕业时,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热爱,成功地进入了媒体行业。
他在《中国青年报》担任副主任时,用文字痛击社会问题,引发了青年群体的强烈共鸣。
他在《人民日报》担任主编时,更是多篇文章爆火,用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笔,引发人们广泛的讨论。
2002年,马立诚收到了来自日本方面的交流邀请。
这场普通的学术交流,从一开始就透露着不凡之处。
他下飞机时,有专人来接机,睡的是高档酒店,吃的是日本当地的传统料理。
甚至还有专人陪伴、对他嘘寒问暖,一种所谓的“友好交流”之感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
在交流会上,日本方面在表面上“谦卑有度”,实则抛出的历史问题“咄咄逼人”。
他们拿出精心制作的“研究资料”,上面印着“南京大屠杀の真相”。
在他们提供的资料中显示,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的“无奈之举。”
甚至资料上还写着“日本的道歉已经足够”“中国应该放下历史包袱”等荒唐之言!
一开始,马立诚还会反驳,但在日本方面日复一日的“糖衣炮弹”攻势下,他开始逐渐沉迷其中。
后来,马立诚参观了日方刻意修改过的日本历史博物馆。
场馆内几乎没有任何侵华战争的描述,反而大肆宣扬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成就和文化领域相关的贡献。
在这样的组合公式下,马立诚坚定的历史观开始逐渐坍塌。
这场日本右翼势力精心设计的骗局,也让他彻底背叛中华民族,走向了错误的深渊。
马立诚从日本回国后,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所有言论。
在2002年9月,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发布了一篇新的文章。
他在文章内声称,“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中国存在极端民族主义”等荒唐言论。
他撰写的这篇文章完全无视了日本对历史问题多次出尔反尔的根本事实。
并且文中将中国人民对惨痛的历史回忆、国家尊严的捍卫歪曲成所谓的“极端情绪”。
这篇文章在发表后,引起了当时各大论坛和社交媒体的愤怒之声。
无数网友自发地撰写文章,反驳其中骇人听闻的荒谬言论,在文章中称呼他为“汉奸”“卖国贼”。
也有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后代,在网络上怒斥马立诚的行为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民愤越来越大,在南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抗议活动,高举旗帜扬言“马立诚滚出中国”。
面对人民的滔天怒火,《人民日报》迅速作出反应,处分马立诚,责令其反省。
可是,彻底迷失自己的马立诚却把处分视为自己被“外界打压”,觉得是他们害怕自己“独立思考”。
此后的马立诚,彻底的不装了。
他接连在境外媒体上发布各种文章,文章的主题直指南京大屠杀。
他在文章中否认南京大屠杀,称是“中国人编造的谎言”,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当时中国政府的“过激反应。”
他不仅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罪行百般开脱,甚至还称日本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言论,在当时引起无数的轩然大波。
无数网友向相关部门提交请愿书,申请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历史学的专家们则通过各种学术研讨会,用各种证据和历史资料驳斥马立诚的歪理学说。
南京的各大学校,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手抄报,举办演讲等活动,用行动来表达对历史真相的捍卫!
在人民愤怒的汪洋大海中,马立诚怕了。
他仓皇地逃向日本,企图寻找当时对他“恭敬如宾”的日本右翼寻求帮助。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如意算盘却彻底打空了。
当跑到日本后,他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尊重”和“庇护”。
在日本右翼势力利用完他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后,便把他当作垃圾一样随意丢弃。
仅仅在日本待了三年,他就因为“非法滞留”被日本方面驱逐出境。
无奈的他只得继续逃亡,最后躲在香港苟且偷生。
原以为他会销声匿迹,没想到他为了再次搭上日本右翼的贼船,竟然在香港继续发表亲日言论。
不过,面对他如此恶劣的行径,香港的爱国青年回报他的方式更加直接。
在某一天,马立诚现身香港街头时,愤怒的爱国青年用麻袋把他套住,对他进行了一场特殊的“爱的教育”。
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提倡,但是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卖国行为的“零容忍”。
这个曾经得到人民群众爱戴,一呼百应的“公知”。
终于因为他自己的卖国行为,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马立诚的堕落让人唏嘘,但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警醒。
在信息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总会有一些阴暗的势力想用各种方式动摇我们的民族根基。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1.交锋.豆瓣 [引用日期2021-02-25]
2.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网.2015-11-26 [引用日期2021-02-25]
3.百度百科资料。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