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公园小道上,68岁的张大爷和66岁的李阿姨边散步边聊着家常。张大爷的腰板挺得笔直,脸色红润微胖,穿着合身的运动服。
李阿姨则身形消瘦,步子虽轻但走几步便开始气喘。聊着聊着,李阿姨感叹:“你看我这么瘦,可一点不觉得有力气。反倒是你,孙子都追不上。”
张大爷笑着回:“我闺女还嫌我胖呢,可去年体检,医生却直夸我‘状态真好,别减了’!”旁边的几位街坊一听,马上加入讨论:“老了到底是胖点好还是瘦点好?

“老人越瘦越健康”?这话真的可信吗?你可能万万没想到,答案恰恰相反:65岁以后,体重太轻反而可能是健康的警报器。那么,上了年纪后,体重多少才“刚刚好”?医生怎么说?
谈到健康,许多中老年朋友第一个反应就是减重,“瘦一点、压力小、活动轻松”——这是普遍印象。但到了65岁以后,体重管理的重点不再是“越低越好”,而是追求“稳重有底气”。这是为什么?
年纪大了,身体代谢减慢,膳食摄入减少,肌肉自然流失,骨骼密度也在下降。此时如果体重还持续降低,很可能意味着营养摄入不足、慢性病潜伏,而不是简单的体型变瘦。
研究证实:65岁以上人群里,肌肉量不足者死亡风险比肌肉量正常者高出28%以上。你瘦了,不一定是身体变健康,可能是慢性,“虚”的开始,尤其是肌少症的威胁,每年因此跌倒骨折的老人不计其数。

从大量流行病学数据看,老年人过瘦不仅不能防病,反而与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变差、感染和慢病发作相关联。而且,体重不稳、频繁波动,被认为又是另外一类危险信号。
那么,老年人到底多少体重才算“好”?这里就不能照搬年轻人的标准了。医生建议:65岁以上的人群,理想体重应该关注“身体质量指数BMI”,也就是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对比年轻人的BMI理想值(18.5~24),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最佳BMI被证实为24~27。意思就是略胖一些,但关键是“略胖”,不是偏离太多。
这个“略高的体重”,实际上是身体“蓄能”的表现:脂肪储备、肌肉储备都能帮你在疾病、意外、应激时更快恢复。
更重要的是,“脂肪在哪里”比“胖多少”更影响健康。适量的皮下脂肪能帮助调节体温、保持激素平衡和免疫功能。
而内脏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则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所以,腰围控制同样关键:医生建议65岁以上男性腰围不超90厘米,女性不超85厘米,才算理想。

营养是基础,是“功能性体重”的保障。蛋白质摄入更是不可忽视。普通老人每天至少要摄入每公斤体重1.0~1.2克蛋白质,60公斤的老人应该每天吃到60~72克蛋白,比如一小盘瘦肉、一杯牛奶和两个鸡蛋。这才是维持免疫力、抗病得力的基石。
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蛋白和多样化膳食。每天一杯奶、两拳肉、一份豆制品,主食粗细搭配,新鲜蔬果不离餐桌。

合理活动,减少肌肉流失。快步走、下楼梯、不让自己太久坐,如果条件允许,坚持力量训练:比如拉拉弹力带、举举购物袋,让肌肉保持“弹性储备”。
定时体检。不盲目减重或增重,听从医生建议。发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要格外重视,必要时查一下甲状腺、肿瘤标志或肠胃功能。只有搭配好合理的体重、科学饮食和充足运动,才真正活出“能吃能动能乐呵”的晚年新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健康体重:中国人群体重管理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2021)
《衰老与疾病杂志》:肌少症与老年人死亡率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