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下场实在唏嘘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提起蔺相如和廉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还有那个流传千古的负荆请罪故事。

两个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最后成了刎颈之交,多么完美的结局啊。

可真实的历史远没有这么温馨,长平之战打完之后,这两位赵国的顶梁柱,一个郁郁而终,一个客死他乡,结局凄凉得让人心疼。

那场让赵国元气大伤的战争,到底给这两位名臣带来了什么样的命运?

上党郡这块烫手山芋,赵王为啥非要接

公元前262年,秦国的大军把韩国的上党郡围得水泄不通。

韩桓惠王一看这架势,知道守不住了,赶紧派人去跟秦国求和,打算把上党郡双手奉上。

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干了,凭啥我们在这守了这么久,你一句话就把我们送给秦国?冯亭心里憋着一口气,干脆来了个骚操作,直接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送给了赵国。

赵孝成王一听这消息,乐得合不拢嘴。

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白送的地盘不要白不要。

朝堂上大臣们吵翻了天,有人觉得这是好事,有人觉得这是个坑。

蔺相如站出来劝赵王,说这地方不能要,秦国肯定会找我们算账的。

赵王哪听得进去,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那17座城池能带来多少好处。

就这样,赵国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芋,也埋下了长平之战的祸根。

秦国一看上党郡到了赵国手里,气得跳脚。

秦昭襄王直接派大将王龁领兵杀向上党,赵国也派出名将廉颇迎战。

两军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上了,一打就是三年。

廉颇知道秦军势大,采取的是防守策略,坚守不出,就是要拖垮秦军的粮草供应。

这招确实有效,秦军进攻了好几次都没占到便宜,双方就这么耗着。

赵括换将这步棋,把整个赵国都赔进去了

公元前260年,战局僵持不下,赵王开始着急了。

朝廷里养着几十万大军,每天烧的钱跟流水似的,国库都快见底了。

这时候秦国使了个阴招,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算个啥,秦国根本不怕他。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的防守策略不满意,听到这些话更是火冒三丈,决定把廉颇撤了,换上赵括。

蔺相如听说这事,赶紧跑去劝赵王。

他急得直跺脚,跟赵王说赵括这人就会纸上谈兵,让他领兵打仗简直是送死。

蔺相如还说了句很有名的话,说赵王用赵括就像拿胶水把瑟的柱子粘死了,根本弹不出调来。

赵王听不进去,他觉得廉颇太保守,打了三年还没拿下秦军,必须换个激进点的将军。

廉颇被撤职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

他找到赵括,语重心长地劝他千万别主动出击,守住阵地就好。

赵括嘴上答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他觉得自己饱读兵书,肯定比廉颇强,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

赵括刚到长平,就把廉颇定下的防守策略全部推翻,开始准备主动出击。

秦国那边得知赵国换将的消息,乐坏了。

秦昭襄王赶紧秘密换上了名将白起,白起一到前线就开始布置陷阱。

他故意让秦军败退,引诱赵括追击。

赵括果然中计,带着40万大军追了出去,结果被白起包了饺子。

秦军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括的部队围在一个山谷里,赵军被困了46天,粮食吃光了,士兵们互相残杀充饥。

赵括想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剩下的40万赵军全部投降。

白起怕这些降兵造反,一夜之间把40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了240个小兵回去报信。

这一仗,赵国的青壮年几乎死绝了,整个国家陷入了绝望。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蔺相如的结局,比战死沙场还要悲凉

长平之战的消息传回邯郸,整个城市陷入了哀嚎。

蔺相如听到40万将士被坑杀的消息,整个人都傻了。

他当初极力劝阻赵王不要换将,可赵王偏偏不听,现在好了,赵国的精锐部队全完了。

蔺相如心里那个悔啊,恨不得当初把话说得更狠一点,拦也要把赵王拦住。

蔺相如本来身体就不太好,这一打击让他病情加重。

他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那40万士兵的惨状。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渑池之会上怎么跟秦王斗智斗勇,想起自己怎么完璧归赵,保住了赵国的尊严。

那时候的赵国多风光啊,可现在呢,一败涂地,国力衰微,他这个相国却什么都做不了。

蔺相如越想越难受,觉得自己愧对赵国的百姓,愧对那些死去的将士。

他整天郁郁寡欢,茶饭不思,身体一天比一天差。

家里人劝他想开点,可他怎么能想开呢?他是相国啊,国家遭此大难,他却没能阻止,这种负罪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就这样,蔺相如带着满腔的遗憾和愧疚,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死的时候才50多岁,本来还能为赵国效力很多年,可这场战争的失败击垮了他。

一代名臣,就这样郁郁而终,连个像样的结局都没有。

史书上只用了几个字记载他的死讯,好像他从来没有为赵国立下过那些赫赫战功似的。

廉颇还想为国出力,可赵王不给他机会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惨败,但廉颇还活着。

他被闲置在家,心里憋屈得很。

当初要是让他继续指挥,就算打不赢秦国,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可赵王不信任他,现在赵国成这样了,也怪不得别人。

公元前251年,燕国觉得赵国被秦国打残了,是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就派大将栗腹领兵来攻打赵国。

赵国这时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刚被秦国打得半死,燕国又来欺负。

赵孝成王没办法,只能把廉颇请出来,让他带兵抵抗燕军。

廉颇这个人骨子里就是个军人,听说国家有难,二话不说就出山了。

他领着赵国仅剩的军队,跟燕军打了起来。

别看赵国刚打了败仗,可廉颇的指挥能力还是在的。

他用兵如神,很快就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栗腹被杀,燕军溃败。

廉颇趁胜追击,一直打到燕国的都城附近,把燕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仗让赵国稍微挽回了点面子,也让廉颇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他儿子赵悼襄王继位。

新君一上台,就对廉颇不信任。

他觉得廉颇年纪大了,而且势力太大,对自己的统治是个威胁。

赵悼襄王听信小人郭开的谗言,开始打压廉颇。

廉颇看出来了,新君是容不下他了。

他虽然一辈子为赵国出生入死,可现在落得个被猜忌的下场。

廉颇心灰意冷,干脆离开赵国,跑到魏国去了。

他在魏国当客卿,虽然待遇不错,可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他是赵国人啊,他这一辈子的功业都在赵国,现在却被自己的祖国赶了出来。

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听着就让人心酸

廉颇在魏国待了几年,赵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秦国隔三差五就来打一打,赵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根本没有能打的将军。

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觉得还是老将军靠谱,就派使者去魏国看看廉颇还能不能用。

廉颇听说赵国派人来了,激动得不行。

他虽然被赵国赶出来了,可心里还是惦记着祖国。

他想向使者证明自己还能打仗,还能为赵国效力。

廉颇当着使者的面,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上铠甲,骑上战马跑了一圈。

他想告诉赵王,自己虽然老了,但身体还硬朗着呢,带兵打仗没问题。

可郭开这个小人早就买通了使者。

使者回到赵国,跟赵悼襄王说廉颇的饭量还行,可刚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肚子,身体不行了,不能用了。

赵悼襄王一听,觉得廉颇确实老了,就打消了请他回来的念头。

廉颇在魏国等了好久,等来的却是赵国不要他的消息。

他气得浑身发抖,知道一定是郭开在搞鬼。

可他能怎么办呢?赵王不信任他,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开。

廉颇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又跑到楚国去投奔。

楚国虽然收留了他,可根本不重用他。

廉颇一个堂堂名将,在楚国就是个摆设,整天无所事事。

他每天坐在屋子里,想着自己年轻时在战场上驰骋的日子,想着在长平跟秦军对峙的三年,想着打败燕国时的威风。

可现在呢,他就是个被祖国抛弃的老头子,连个战死沙场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郁郁而终,一个客死他乡,两个人的悲剧谁造成的

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一个是文臣之首,一个是武将之冠,本来应该是赵国的定海神针。

可长平之战后,两个人都没落得好下场。

蔺相如因为劝谏无效,心里自责,没多久就病死了。

廉颇被新君猜忌,流落他乡,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临死前还在念叨着赵国。

这两个人的悲剧,根子还是在赵王身上。

赵孝成王贪图小利,接了上党郡这个烫手山芋,又不听蔺相如的劝告,非要换将用赵括,结果搞出了长平之战这个大灾难。

蔺相如看着自己的劝告没被采纳,眼睁睁看着赵国走向深渊,心里那个恨啊,最后活活把自己气死了。

廉颇更冤。

他在长平之战中采取的防守策略其实没错,秦国的国力比赵国强,硬拼肯定吃亏,拖着耗粮草才是上策。

可赵王等不及,非要换个激进的将军,结果呢,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廉颇后来打败燕国,立了大功,可新君一上台就开始猜忌他,最后把他逼得离开了赵国。

赵悼襄王也不是个明君。

他刚继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把廉颇赶走了。

等赵国打不过秦国了,才想起廉颇的好,可又被郭开给坏了事。

就这样,赵国失去了最后一个能打的名将,从此再也没翻过身来。

廉颇死在楚国的时候,身边连个赵国人都没有。

他这一辈子为赵国浴血奋战,打了无数胜仗,最后却客死他乡,连骨灰都没能回到赵国。

这种结局,比战死沙场还要悲凉。

负荆请罪的佳话背后,是两个忠臣的悲惨命运

世人都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多么完美的结局。

可谁知道长平之战后,这两个人过得有多惨?蔺相如郁郁而终,廉颇客死他乡,两个人都没能为赵国善终。

赵国从接受上党郡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了40万精锐,国力大伤,从此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最忠诚的大臣,一个因为劝谏无效而自责身亡,一个因为被猜忌而流落他乡,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赵国的君主一个比一个昏庸。

赵孝成王贪图小利,用人不当,听不进劝告,导致长平惨败。

赵悼襄王猜忌功臣,听信小人,把最后一个能救赵国的名将给赶走了。

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保住赵国?

蔺相如临死前,心里一定充满了遗憾。

他为赵国奋斗了一辈子,却没能阻止赵国走向衰败。

廉颇死在楚国的时候,心里一定也在想,如果当初赵王听他的,坚持防守策略,也许赵国就不会败得这么惨。

可历史没有如果,两个忠臣最终都没能改变赵国的命运。

长平之战不光是赵国军事上的失败,更是赵国政治上的失败。

一个国家如果君主昏庸,不听忠言,猜忌功臣,那再多的蔺相如和廉颇也救不了。

赵国的灭亡,从长平之战后就已经注定了。

蔺相如和廉颇的悲惨结局,不过是这个衰败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结语

负荆请罪的故事听起来很美好,可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残酷。

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为赵国鞠躬尽瘁的忠臣,最后一个郁郁而终,一个客死他乡,结局凄凉得让人心疼。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就像一艘破船,再也无力回天。

这两位名臣的悲剧告诉我们,再有才能的人,遇上昏庸的君主,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灭亡,这才是历史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信息来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著

《战国策·赵策》刘向编订

《资治通鉴·周纪五》司马光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第三卷战国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负荆请罪   战后   下场   世人   秦国   魏国   楚国   客死他乡   结局   使者   渑池   公元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