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作者:许子皓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10月1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开幕,61国近2000名专家学者齐聚,以 “聚变能源的创新与未来” 为主题,发布《聚变能源展望 2025》与《世界聚变能源集团成都声明》,标志核聚变从科研向产业化迈进的全球共识形成,也凸显中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的引领地位。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指出:“聚变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方案,全球竞争已白热化。”《聚变能源展望 2025》显示,2025 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 3511.1 亿美元,2029 年将突破 47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8.1%。当前全球明星项目多点开花:美国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公司的 SPARC 实验堆计划 2025 年实现净能量增益,欧洲 “欧洲聚变演示器”(DEMO)已进入工程设计阶段,日本 JT-60SA 托卡马克装置则聚焦先进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研发。中国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今年 1 月创 1 亿摄氏度 1066 秒运行纪录,“中国环流三号” 以 10²⁰量级聚变三乘积参数迈入燃烧实验阶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总干事称赞 “中国部件交付与推进成效显著”。
目前中国形成上海、合肥、成都研发格局,上海单地投入150 亿元建研发基地。产业界认为,核聚变商业化虽存高能材料、氚循环瓶颈,但实验堆到示范堆跃迁进入倒计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披露路线图:2030 年代建 1 吉瓦级工程试验堆,2045 年进示范阶段,2050 年实现商业化发电。
核聚变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共同创新—— 从核心装备研发到关键器件供应,从系统集成调试到长期运维保障,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将推动产业整体向前。在这条复杂的产业链中,赛晶科技是尤为稀缺的存在:作为国内少数拥有国际核聚变项目成功业绩的企业,凭借多年深耕积累的技术实力,掌握了对核聚变至关重要的冲功率开关技术。截至目前,赛晶科技已经累计完成了超过 80 个世界范围各类项目,其中包括了发现“上帝粒子”的CERN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升级项目,以及多个欧美核聚变项目。
同时,赛晶科技是国内特高压多项核心器件领军者,为“西电东输”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关键支撑。赛晶科技不仅是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用阳极饱和电抗器的唯一自主技术供应商,还是柔性直流输电用直流支撑电容器首个实现 100% 替代进口的国产供应商。赛晶科技已经累计参与了超过40个柔性和常规技术的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几乎囊括了自2009年至今国内的所有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此外,赛晶科技还是推动风光储、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供电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功率半导体国内技术龙头。今年 9 月 PCIM Asia 2025 展上,赛晶科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1200V/13mΩ SiC MOSFET 芯片,其性能可以比肩国际主流企业的最新一代产品。此外,同期展出的 i23 系列第七代微沟槽 IGBT 芯片组,实现了突破性的大功率低损耗,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
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到中国“双碳” 战略推进,核聚变产业的前景已从 “理论蓝图” 变为 “可触未来”,未来十年将成为决定全球聚变能竞争格局的 “黄金窗口期”。对于中国而言,要实现 2050 年核聚变商业化发电的目标,不仅需要科研机构在等离子体控制、氚自持等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更需要培育更多像赛晶科技这样 “既懂技术、又通产业,既立足国内、又链接全球” 的领军企业。核聚变产业链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需要企业以长期主义精神深耕技术、打磨产品,形成 “上游材料自主可控、中游器件性能领先、下游应用场景丰富” 的全链条优势,从而为人类探索终极清洁能源提供 “中国方案”。这场能源革命的终点,不仅是让 1 亿摄氏度的聚变等离子体稳定发电,更是让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惠及每一个角落 —— 而这,需要无数企业、科研工作者携手同行,以产业链的协同之力,推开人类能源未来的新大门。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