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录】第49位,云南王阁罗凤,开南诏盛世

【自夏启建立第一个全国性奴隶制政权,经历夏商周三代1800年,共59王,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自秦到清经历2100年,共422个皇帝,在这些帝王中,出现不少有为之君,锐意进取,造福百姓,建不世之功勋,也有不少昏庸无道之徒,丧国失地,残害百姓,本系列我们收录50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你看看与你心中帝王是否一致?本期我们谈的是中国帝王录第49名-阁罗凤】

阁罗凤是南诏第五代王,748年继位后袭封云南王,执政期间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南诏政治军事制度,其父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阁罗凤即位后继续扩张,消灭东爨、西爨,控制滇东地区,统一云南,奠定了南诏的疆域基础,因不堪受辱,袭杀唐云南太守张虔陀,唐诏失和,连续三次大败唐将鲜于仲通、贾瓘、李宓,控制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缅甸北部、越南西北等地,建立了一个与唐、吐蕃分庭抗礼的帝国。766年立《南诏德化碑》,表达“世世事唐”之意,为后来与唐和解埋下伏笔。

阁罗凤被视为奠定云南疆域的关键人物,其统治期间南诏成为西南强权,建立中央集权、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完善军制、制定灵活的外交军事策略,维护了南诏的独立性。

1,南诏国的建立

云南古代有滇国和哀牢国,东部属滇国,公元前278年楚将庄硚(qiāo)率领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归路被秦国截断,就留在滇东,建立滇国。西部有哀牢国,建立时间可能更早。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滇国,滇王降汉,在滇池附近设益州郡。

公元69年,东汉军队占领哀牢国,哀牢王族中的舍龙一族在邪龙县避难。汉朝灭亡后,势力退出云南,舍龙一族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壮大,形成以舍龙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就是六诏中的南诏,“诏”在夷语中为“王”的意思,“六诏”就是六个实力最强大的部落。

阁罗凤的父亲皮逻阁执行与唐交好的政策,得到大唐的大力支持,737年战胜河蛮,夺取太和城(今大理),第二年(738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云南王,正式承认南诏对洱海地区的统治,同时出兵帮助皮逻阁统一六诏。这一年也被普遍认为是南诏国的建国元年,739元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迁至太和城,从此太和城就成为南诏国以及大理国的都城,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一直持续到蒙古进入云南为止。

2,阁罗凤的改革

公元748年皮逻阁去世,阁罗凤继位,之后开始一系列的改革,将南诏带上历史巅峰。

1)改革官制

阁罗凤仿照唐代官职,设立12个大军将,每天参与南诏王议事,在大军将下设九爽三托,相当于三省六部制,大军将中功绩显著者可以封授清平官,清平官共6人,相当于大唐宰相,负责决断南诏国的重大国事和政务。清平官、大军将组成了南诏国的统治核心,九爽三托分管南诏国的军事、户籍、礼乐、刑罚等各项事务,保障王国政治体系的运行,阁罗凤设立相对完备统治机构,奠定南诏国的政治基础。

2)完善军制

南诏国与大唐府兵制类似,实行全民皆兵,有马者为骑兵,无马者为步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根据远近和方位编为四军,按旗帜颜色的不同加以分别,每旗设将领一人统摄,四军又设将领一人加以统摄,同时设有作战特种兵、先遣部队、仪仗队、南诏王亲兵团等兵种。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严明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完备的军事制度为南诏国的强盛奠定坚实的军事基础。

加强基层治理,推行“百家设总佐,千家设治人官,万家设都督”的层级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控制。

3)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阁罗凤历来重视农耕,规定无论贵贱都要从事农业耕种,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制定了不同授田政策。对于有技艺的普通民众,也分给田地,即“一艺者给田,二收乃税”。滇池附近素来是云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水稻和大麦的轮种方式和二牛三夫的犁耕方法。农作物收割完毕,依据每户人口的多少,分配相应数量的粮食,除此之外的粮食都要上交国库。

除粮食外,南诏还鼓励养殖业,大力发展马、牛等,南诏出产的越赕马茁壮高大、善于奔驰,是比较的战马,南诏国没有桑树,一般用柘叶养蚕,抽丝方法和中原不同,但锦缎和绢布织得细密,质量上乘。种植业、畜牧业、纺织业、制盐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南诏国经济快速发展,南诏逐渐成为“易贫为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珍帛之惠,遍及耆年”的强大民族政权。

3,统一云南

自诸葛亮南征之后,爨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对云南的统治和管理,东晋时期爨氏家族被命名为世袭制的宁州刺史。公元742年阁罗凤通过军事胁迫的方式,将原本西南地区实力强劲的爨氏(Cuàn)二十余万户迁徙至滇西永昌城,滇东爨氏被大幅削弱,掌控南中地区数百年的爨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阁罗凤以通婚联盟或军事征服相结合的方式,拓东、开南、镇西、宁北,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在边疆修筑城镇,设置了八节度,委派节度使统辖地方,用羁縻的方式强化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阁罗凤通过一系列措施经运营南诏,让南诏的领土远超云南,疆域囊括今天云南全境,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接界,西南和骠国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

4,与大唐的战争

南诏依靠大唐统一六诏,大唐面对南诏小国,不免态度傲慢,天宝四年(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云南,与阁罗凤的父亲皮逻阁言语冲突,皮逻阁很不满意。

750年阁罗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妻女,勒索贿赂,阁罗凤不答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罗凤愤怒,起兵攻破姚州,杀张虔陀。

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阁罗凤遣使谢罪请和,愿意归附唐朝,并归还其所抢掠财物,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答应,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但被南诏击败,唐兵死伤六万人。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752年南诏与吐蕃正式结盟,共同对抗大唐,吐蕃册封阁罗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赞普钟成为南诏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云南建元的开始。但阁罗凤心里明白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754年剑南留后李宓(mì)率军七万再次进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但再次大败、全军覆没。

由于这三次战争都发生在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二十万唐军埋骨云南,可谓损失惨重这在唐朝历史上可谓一场空前惨败。755年安禄山反叛,大唐自顾无暇,再也无力再进攻南诏,安史之乱期间,阁罗凤趁唐西部守军东撤、边防空虚,趁机进攻大唐西部边境,相续攻取雋州( jùn)等地,吞并两爨之地(今曲靖),势力达到极盛。

阁罗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大臣说后世可能再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

5,阁罗凤的正面评价

1)击败唐朝,巩固独立
阁罗凤通过三次“天宝战争”大败唐军,歼灭唐军近20万人,迫使大唐承认南诏的独立地位,使南诏成为与吐蕃、大唐鼎立的区域强国。

2)领土扩张
趁唐军败退,南诏攻占姚州、西泸(今四川西昌)等地,控制滇池、洱海核心区,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南半岛(今老挝、缅甸北部)。

3)政治创新

阁罗凤仿唐朝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设清平官(宰相)、大军将(军事统帅)等职,建立“九爽三托”行政体系,同时加强地方治理。

4)推动军事改革
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分设四军(按旗帜颜色区分),并设精锐部队如“望苴子”(先锋)、“罗苴子”(常备军),严明训练与奖惩制度,战斗力显著提升。

5)发展农业与手工业
推广中原农耕技术,如水稻轮作、二牛三夫犁耕,并发展畜牧业(越赕马养殖)、丝织业、制盐业等 ,通过迁徙人口促进区域开发。

6)发展建筑与艺术

修建崇圣寺三塔、太和城、五华楼等融合汉地与本土风格的地标,石钟山石窟中的“阁罗凤出巡图”成为研究南诏服饰与仪制的珍贵史料。

7)实行多元外交
在依附吐蕃期间仍保持与东南亚诸国(如真腊、女王国)的贸易往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6,阁罗凤负面评价

1)对依附吐蕃的代价评估不足

南诏与吐蕃结盟后,虽暂时借吐蕃之力抵御唐朝,但长期受制于吐蕃的压迫,需缴纳重赋并受其军事调遣,后期吐蕃更将南诏降为臣属,加剧民族矛盾。

2)权臣干政,统治隐患

阁罗凤重用郑回等汉臣,虽推动改革,但也为后世权臣专权(如郑买嗣篡位)埋下隐患,最终导致南诏灭亡。

3)战争透支国力

连年战争加重民生负担,导致南诏“民穷财尽”。

7,整体评价

阁罗凤是南诏从部落联盟向封建政权转型的关键人物,他的军事才能与政治革新使南诏崛起为西南强国,其文化包容政策促进了汉地与边疆的融合。然而对外过度依赖吐蕃、内部权臣隐患及战争消耗,也为南诏的衰落埋下伏笔。他的统治体现了边疆政权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其历史遗产深刻影响了云南乃至东南亚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与上一期所讲的西夏李元昊相比,南诏阁罗凤军功不相上下,两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相差不远,但文治无疑更强一筹,所以阁罗凤得分64分,排名在李元昊之前,居中国帝王录49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南诏   云南   吐蕃   天宝   太和   大唐   清平   唐朝   帝王   中国   盛世   战争   军事   历史   罗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