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沙门古城遗址照片,揭秘沙压吴起城真相

来源新乡文史论坛

茫茫戈壁,一地流沙,于世本无奇。惟有豫北沙门有此古迹,于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便让人神醉情驰。

我在想,一座掩埋在黄沙下的城池,偶然之间重见天日,她将会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又会经历怎样的命运变迁呢?

以此推衍,延津、胙城、榆林,沙门,莫不如是。

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所谓如今所之谓各色各等样的单式喧嚣或夸张。

可是,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时,你会发现吴起城,一如我西北楼兰浮现。

其实,真正彻底改变这座古城命运的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那场大水。

这一年,长期流经延津的黄河,再次决口。这次决口,直接导致河道南迁。

河道远了,灾害跟着远了,但这对于吴起城来说,并非幸事。

吴起城,是一座因渡口而兴的城市,没有了水,渡口形同虚设,城市的经济也就没了命脉。

衰落就此注定,与传说中的吴起杀妻逆母遭神灵降沙无涉。

(一)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历史老人的脸颊微微发疼。

一个叫宜村渡的村庄,也是黄河南岸著名的渡口,与北岸的汲津铺渡口,此刻正遥遥相对,眼神仿佛顾盼神飞。

这个叫吴起的城市,发轫于何时,现已很难考证;但至少在北宋 时期,它已是因相传为吴起扼守黄河渡口的屯兵地。

古城遗址的月亮分外清冷,部分偷盗者之所以能在这的苦难的历史碎片中,贪婪无比,本源于他们精神的贫瘠。

吴起究竟是否曾在此屯过兵?县文管所所长张家峰说,从历史典籍中,找不出证据。不过,我查考延津战国时属魏,吴起投奔过魏,在此屯兵是可以肯定的。而且,这里出土的文物也有不少战国时期的。

叫宜村渡也好,叫吴起城也罢,因其地处重要交通位置,发展之快可以想见,由村而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金正大年间(1224年~1231年),胙城县县治由胙城搬迁至宜村渡,成为县治所在地。

遗址附近竖着保护文物的牌子

谈古城,或谈整个大延津,我们无法绕开古老的胙城史。

胙城,原为胙国所在地,是周公旦第六子分封地,春秋时称南燕国,战国时属魏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胙城县,唐武德二年改胙州;到了宋熙宁年间,设治所于华里店(今延津胙城),金正大年间才迁移到宜村渡。元泰定三年(公元1324年),因风沙缘故,治所重迁回华里店。


胙城村城隍庙全景图

正因治所的迁走,使得吴起城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黄河的远离,则是致命的打击。

黄河的远去,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也改变了当地的固有生态。

渐渐干涸的故道,逐渐裸露出河床,大量沉积的泥沙干涸之后,呈现沙漠气象:大风吹来,尘沙漫天,笼罩了吴起城。

我惊叹,古老的延津大地,在历史变迁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文物古迹,以及美丽的民间传说。火烧乌巢、吴起城、燕国城、廩延故城、神邱古镇等遗迹难觅,但广唐寺白马塔、大觉寺万寿塔、古酸枣树已成为延津古代文明的标志;当然,虽也无法忽视的是,还有那沙门古渡口城址。


遗址被填平后,栽上了树

考古队挖掘遗址时的工作场景(资料图片)

考古队员在整理文物碎片

遗物·陶龙首纹瓦当

遗物·三彩瓜纹枕

曾几何时,榆林乡沙门村的黄河古渡口城址。彼时,商品交易无比繁荣。

经过初步的调查勘探确定,沙门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宽的梯形,城不大,整个城址被黄沙所覆盖。发掘清理表明,金元时期的城址位于现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时期的遗迹则深埋于现地表3米以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则出土于现地表7米以下。

我们可以想象,船帆点点的温润城市,遽然笼罩在漫天的尘沙中,该是怎样的惊恐与不适。于是,治所搬走了,商人离开了,居民也不会抵抗太久。


(二)

吴起城的命运,有点像楼兰,在尘沙的围攻中,走向它生命的终点。

自此,再也读不到真正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土堆土坑里的莫名古物。再也找不见名将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遗址。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延津县志》。

黄河远去之后,吴起城究竟怎样走上衰败之路,我们只能从康熙四十一年的这本县志上,看到一段关于其原貌的记载。这段记载云:

“吴起城在沙门镇迤北,广裹七里许,北门、东西门各一座,南镇黄河无门。西门一井尚存,以石覆之,其水不可食。其城似鹅,谓之鹅城,其井如眼,谓之鹅眼,其地多石。自汉唐以来,居民取用其石不尽。”

另据顺治十六年的《胙城县志》记载,顺治年间,胙城县治已是“飞沙四集,壕堑不明,居人仅数百家,备极萧条之甚。”城外村落稀疏,寥若晨星。全县土地荒芜者占十之六七,“斥卤满目,土皆不毛。”种植的耐旱作物,亩产不过两三斗而已。康熙年间,沙门镇至胙城县一带,“积沙绵延数十里,皆飞碟走砾之区,胙之土田无几。”自胙城西北,“一派沙地,并无树木村庄,飞沙成堆,衰草零落。”

东屯镇汲津铺

事实上,早在2003年,修建新(乡)长(垣)公路时,吴起城就被发现;之后的2005年,被卖给济(源)东(明)高速公路取土用时,挖出的铜钱和瓷器,引起吴起城附近的沙门村、龙王庙村和十八里村村民的盗挖。

但到了2005年年底和2006年年初,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来了,每天有上千甚至一两千人在这里乱挖。“这里好像变成了一个市场,有摆摊的,有卖饭的,像美国西部的大淘金一样。”一名村民说。

这种疯狂持续了将近半个月,给吴起城留下了千疮百孔,而挖出的文物,则流向全国各地!

疯狂的盗掘行为引起文物部门注意。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省文物考古队在县市文物部门配合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通过对一处遗址的仔细挖掘,竟然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道路异常清晰,就连车辙、牛蹄印,都还完整地保存着,犹如刚刚踩下的一样。

写至此,我依旧在望不到边际的故纸堆中茫然前行:

这里正是古老中国历史的废墟:无音的马蹄声,无语的呐喊声,无所适从的心跳声,声声砸碎在不少人迷惑的眼神中。


平原稚子的青发,北中国早春的凝望,沙门古道的夜泣。卫辉柳庄荫下的诀别,将军的若定与从容,猎猎于朔风中的古宜村和汲津铺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已飘散远去。

我深信,沙压古城的那一刹,那些安居在兹的前辈们,他们一定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热恋的土地投注一个难舍的目光。

于是,古城悲切地倒下,化作沙门一座。

作者简介:李奉先,凤凰网特约撰稿人,《联合早报》文史专刊主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历史   延津   沙门   遗址   古城   真相   照片   黄河   渡口   文物   现地   金正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