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第二个富士康诞生!净利润百亿,员工24万

1988 年,郭台铭带着 150 名员工在深圳宝安敲下第一块厂房地基时,恐怕打死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当年流水线上一个叫王来春的女工,会带着自己创办的公司抢走他的饭碗。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从富士康 "偷师" 起步的企业,如今净利润突破百亿,员工规模达到 24 万,市值超过 3400 亿,活脱脱成了 "第二个富士康"。而反观富士康,2024 年净利润下滑 13%,印度工厂频频掉链子,曾经的 "代工厂之王",如今不得不面对这位 "徒弟" 的强势叫板。

立讯的 "偷师" 与逆袭

要说王来春和立讯精密的故事,那得从 1988 年说起。当时 21 岁的王来春还是广东澄海的农村姑娘,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听说深圳有家叫富士康的台湾企业招人,便揣着行李成了首批 150 名员工之一。

那会儿的富士康还只是个做电子插件的小厂,郭台铭的 "铁腕管理" 在业内出了名,车间里贴满 "效率就是生命" 的标语,员工做错一个零件就要罚站,王来春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从最基础的连接器组装干起,一待就是十年。

谁也没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工不仅没被严苛的管理吓退,反而把郭台铭的那套方法论学了个透。她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连拧螺丝的力度都练得分毫不差,十年间从流水线工人升到课长,手下管着上千号人,还成了郭台铭点名表扬的 "模范员工"。

后来王来春自己回忆,那段日子虽然苦,但 "知道了好工厂是怎么管的,好产品是怎么做的",这话可不是空话。后来立讯的车间里,照样贴着郭台铭的经典语录,连生产流程都和富士康如出一辙。

1999 年,王来春和哥哥王来胜凑了所有积蓄,买下香港立讯有限公司的股权,算是正式 "出师" 单干。刚开始没什么资源,她就厚着脸皮跑回富士康找老同事,靠着当年攒下的人情拿到第一批小订单,给富士康做电脑连接线代工。那会儿的立讯就像个 "小富士康",厂房只有几百平米,几十号员工,订单全靠老东家 "投喂"。

招股书显示,2007 到 2009 年,立讯对富士康的销售占比超过 45%,说句 "靠富士康吃饭" 一点不夸张。更有意思的是,郭台铭弟弟郭台强旗下的富港电子,还曾持有立讯 3.08% 的股份,成了第三大股东,这波 "扶上马送一程",现在看倒像是郭台铭给自己培养了个竞争对手。

真正的转折点在 2011 年。这一年,立讯花 10.77 亿收购了昆山联滔,这家公司是苹果的连接线供应商,靠着这波收购,立讯总算敲开了 "果链" 的大门。苹果对品质的要求有多苛刻?据说当时要求连接线的良品率必须达到 99.9%,差一个都不行。可立讯硬是做到了连续半年零退货,订单量直接翻了三倍,一下子在苹果供应链里站稳了脚跟。

对比当时的富士康,虽然规模大,但主要靠低成本和人海战术,而立讯却靠着 "精准控品" 打出了差异化,这也为后来抢单埋下了伏笔。2010 年立讯在 A 股上市,募资 12.6 亿,从这时候起,这家 "小富士康" 开始真正长出自己的翅膀。

立讯如何成为 "第二个富士康"

如果说早期的立讯是 "跟着富士康走",那 2017 年之后,它就成了富士康的 "抢单对手"。这一年,苹果 AirPods 爆火,原本负责代工的英业达产能跟不上,急得库克到处找替补。王来春抓住机会,带着团队连夜调整生产线,硬是把交货周期压缩到 3 天,良品率还做到了近 100%。库克去立讯工厂考察时,看着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 AirPods,忍不住称赞这是 "超一流工厂",从此立讯成了苹果的 "心腹供应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9 年,立讯在 AirPods 代工市场的份额占到 60%,2021 年来自苹果的采购额更是占到立讯总营收的 74.1%,比当年依赖富士康还夸张。更狠的是,立讯还抢走了富士康的连接器订单。

在消费电子领域,近 30% 的苹果连接器订单都被立讯收入囊中。为什么苹果愿意把订单交给这家 "后起之秀"?除了品质稳定,立讯的灵活性也是一大优势。比如苹果要临时修改产品设计,立讯一周就能调整好生产线,而富士康因为工厂规模大、流程复杂,往往需要半个月,在快节奏的消费电子行业,这半个月的差距足以决定订单归属。

这边立讯一路高歌猛进,那边富士康却麻烦不断。为了降低成本,郭台铭近些年一直在推动产能向印度转移,2015 年就在金奈建了工厂,投资 716 亿,可效果却一言难尽,印度工厂的良率只有 50%-85%,远低于大陆工厂的 95% 以上,工人培训慢不说,还频繁罢工,2024 年就因为工资问题爆发过三次大规模停工,导致苹果订单延误。

反观立讯,始终把主要产能放在大陆,2023 年员工达到 24 万,2024 年营收 2688 亿,净利润 133 亿,营收增速 12%,而富士康 2024 年营收 1.42 万亿,净利润却下滑 13%,一增一减之间,差距正在缩小。

更让郭台铭头疼的是,立讯还在拓展新赛道,不想只做 "苹果代工厂"。2024 年,立讯以 5.25 亿欧元收购了德国莱尼集团 50.1% 的股权,这家公司是欧洲第一、全球第四的汽车线束制造商,客户包括宝马、奔驰、大众这些巨头。靠着这波收购,立讯的汽车业务直接从 "区域性玩家" 变成 "全球选手",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达到 137 亿,连续三年增长近 50%。

而富士康虽然 2019 年就提出 "3+3" 战略(聚焦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但除了和特斯拉合作做点零部件,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郑州的灯塔工厂虽然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可架不住印度工厂拖后腿,整体转型进展缓慢。

在 AI 领域,立讯也抢了先。英伟达推出 Blackwell G200 服务器后,立讯迅速推出配套解决方案,单柜提供包括铜缆、光模块、散热系统在内的全套产品,价值 209 万,还成了英伟达开发者社区的合作供应商。

而富士康虽然也在做 AI 服务器,但主要还是靠组装,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2025 年一季度,立讯营收 618 亿,净利润 30 亿,同比增长 23%,而富士康同期利润虽然有所回升,但增速远不及立讯,曾经的 "老大哥",如今在多个赛道被 "徒弟" 反超。

中国制造的新故事

立讯精密的崛起,绝不是简单复制富士康那么简单。王来春虽然学了郭台铭的管理方法,但也规避了富士康的短板。比如富士康因为管理过严,2010 年发生过深圳工厂坠楼事件,2012 年太原工厂还爆发过员工冲突,"血汗工厂" 的名声一直甩不掉。

而立讯虽然也强调纪律,但更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2023 年研发投入 82 亿,专利超过 1500 项,还推出过史上最大规模的股权激励,覆盖 3759 名员工,这也是为什么立讯能在保持 24 万员工规模的同时,还能维持高增长。

当然,立讯也面临自己的挑战。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苹果的依赖度太高,2024 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仍有 70%,去年 iPhone 16 销量遇冷,立讯股价直接跌了 6%,这种 "看客户脸色吃饭" 的日子,和早年的富士康没什么两样。

不过立讯也在想办法破局,比如并购闻泰 ODM 拓展安卓客户,和华为合作供应充电模组,汽车业务也在向新能源车企渗透,这些动作都在降低对苹果的依赖。

反观富士康,虽然规模还是比立讯大,但日子并不好过。印度工厂的效率问题解决不了,大陆市场又面临立讯的竞争,转型新能源和 AI 进展缓慢,郭台铭当年说 "富士康给大陆企业带饭吃",现在看来,这句话得改改了。立讯不仅自己吃饱了,还抢了富士康的饭碗,更重要的是,立讯证明了中国制造可以不止于低成本组装,还能靠技术和创新实现升级。

从 1988 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厂,到如今立讯精密成为 "果链" 龙头,这三十多年,中国制造经历了从 "代工贴牌" 到 "技术创新" 的蜕变。立讯或许曾经是 "第二个富士康",但现在它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靠技术深耕和全球化布局,在汽车电子、AI、消费电子多个赛道发力。当郭台铭还在为印度工厂的罢工头疼时,王来春的莱尼工厂已经接到了宝马的大订单;当富士康还在靠组装赚辛苦钱时,立讯已经开始给英伟达做配套,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

这或许就是立讯给中国制造带来的最大启示:代工不是死路一条,但只有摆脱 "低水平重复",才能真正长大。郭台铭当年可能没料到,自己培养出的不仅是一个竞争对手,更是一个改写中国制造格局的玩家。

而王来春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从流水线女工到千亿女老板,从 "小富士康" 到行业新巨头,中国制造的故事,永远有新的可能。

信息来源:

日照新闻:立讯精密并购闻泰科技资产交割 精密制造龙头拓展业务边界与增长点

同花顺财经:立讯精密:预计2024年全年盈利131.43亿至136.91亿 净利润同比增长20.00%至25.00%

财联社:逆势增长:立讯精密在消费电子低迷期实现净利润百亿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财经   净利润   员工   工厂   苹果   精密   印度   订单   代工   英伟   库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