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一场跨越太平洋的争取战悄然开启。蒋介石集团试图通过杜聿明妻子曹秀清争取杨振宁赴台,而新中国则通过尚在改造中的杜聿明展开亲情攻势。最终,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用一封仅有三句话的信件,成为影响杨振宁人生抉择的关键力量。
杜聿明当时在北京功德林,就是那个战犯管理所,日子一天天过,杨振宁拿奖的消息一出来,周总理马上让张文裕跑一趟瑞典,代表政府去祝贺,手里还攥着杜聿明写的信,信不长,话很清楚,亲爱的宁婿,恭喜你拿诺贝尔奖,这个是民族的,别忘了政治,信是杜聿明亲手写的,他这才知道,自己这个女婿不单单是搞物理的,在全世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你看那句“民族的”,满满都是他对新中国的认同,心态彻底变了。
他这个转变,不是一两天的事,刚被俘那会儿,杜聿明一心求死,身上一堆病,肾结核,肺病,胃溃疡,没一块好地方,可新政府的做法真不一样,花大价钱托人从香港搞来美国的链霉素给他治病,天天有人找他谈心,帮他捋清国民党到底输在哪,最让他寒心的是大儿子杜致仁,就因为学费的事,蒋介石一分钱不给,孩子最后想不开自杀了,他老婆曹秀清在台湾也受排挤,日子过得苦,他对过去那点忠诚,一点点就磨没了,这些事和思想教育搅在一起,杜聿明想通了,自己该站到人民这边来,不能再给蒋介石干了。
家里的这条线就特别重要,1956年,杜聿明头一回给女儿杜致礼偷偷写信,杜致礼信还没拆,眼泪就掉下来了,杨振宁和杜致礼就把收到信这天当成家里的纪念日,杜致礼又给台湾的妈妈写信,里面夹着暗语,说您的老朋友很挂念你,曹秀清一看就懂,这层感情在,后面的工作就好做,曹秀清本来是蒋介石派去美国拉拢杨振宁的,结果她把回台湾的机票退了,反倒通过杜聿明这边,慢慢看清了新中国的样子。
机会说来就来,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诺奖得主,周总理直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杨振宁见到杜聿明,客气地叫了声杜先生,周总理在旁边打趣,说该叫岳父大人,一下就把气氛搞活了,这规格,这态度,新中国有多看重人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杜聿明1959年就特赦了,还当了全国政协委员,曹秀清1963年也回国团聚了,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杨振宁心里有数,对新政权的稳定有了直观的认识。
杜聿明能把事情办成,靠的就是民族大义和家庭亲情这两张牌,他写的信,托亲戚朋友带的话,不光是嘘寒问暖,也是在告诉杨振宁,新中国重视科学,对知识分子好,后来杨振宁1973年回国定居,到2003年干脆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做回中国公民,那会儿杜聿明已经走了22年,他当年撒下的种子,算是真的开花结果了,时代的大潮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绑在一起,亲情这东西,在做大决定的时候,分量真不轻。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