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北京世纪剧院的质问声,穿透了文艺圈的虚伪面纱。
当观众在《宝岛一村》分享会上直指赖声川启用涉毒演员屈中恒时,这场追问不仅是对导演个人选择的质疑,更是对文艺工作者底线的叩问。然而整整十天过去,赖声川及其团队用沉默筑起高墙,用继续巡演的锣鼓掩盖良知的谴责 —— 但是市场已经有了反应,原计划于8月22日和23日于北京演出的《宝岛一村》临时换角,原定由屈中恒饰演的老赵,如今改由杨智斌出演,而原定于8月29-30日,于无锡大剧院演出的《宝岛一村》,也已经取消了。
即便如此,依然没看到作为导演的赖声川的任何声明与解释,这种 “我自岿然不动” 的傲慢,究竟是谁在撑腰?
一、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藐视:劣迹艺人的复出之路
屈中恒的吸毒史铁证如山:2006 年因吸食大麻入狱,2007 年服刑三个月,央视曾专题报道其劣迹。根据中宣部《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涉毒艺人被明确列为 “禁止复出” 范畴。但赖声川不仅将其纳入《宝岛一村》主演阵容,更在 17 年合作中为其打造 “艺术救赎” 的假象。当观众质问 “是装不知道,还是对抗法律” 时,赖声川一句 “没什么好谈的”,暴露了对大陆法律的轻慢;而团队试图追查提问者身份的 “捂嘴” 行为,更是对公众监督权的践踏。
更讽刺的是,赖声川仍在成都、北京等地巡演,这种将文艺舞台异化为商业秀场的行径,彻底击穿了对他一直信任的观众们的情感底线。
二、资本与舆论的操控游戏:是谁在保驾护航?
赖声川的 “勇气” 或许来自背后的资本链条。作为横跨两岸的戏剧操盘者,他拥有上海上剧场、乌镇戏剧节等文化 IP,掌控话剧演出、儿童教育、文旅地产等多元业务,年盈利数千万。这种商业版图的背后,可能存在资本方对争议的默许 —— 毕竟,曾经《如梦之梦》专属版高达5000 元的天价票价,以及 “明星效应” 带来的票房号召力,足以让他们选择沉默。
舆论操控的黑手同样不容忽视。事件发酵后,上剧场官微仍置顶屈中恒主演的《宝岛一村》的大幅海报,评论区质疑声悉数消失;《江云之间》争议剧本流出后,相关帖子连夜被删;《曾经如是》豆瓣刷分出现 “电视剧拍得真好” 的跨平台误评 —— 这种系统性的舆情压制,暴露出赖声川团队对舆论阵地的娴熟操控。是谁为其提供删帖资源?又是谁在纵容这种 “数字暴力”?
三、立场与创作的撕裂:文艺大师的真实底色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赖声川长期争议的集中爆发:
创作立场的模糊性:《江云之间》将首演放在中国台北,剧本被指暗含对大陆的负面隐喻;《曾经如是》篡改玉树地震救灾史实,虚构村民移民美国的结局,并在纽约时代广场刊登商业广告。这种 “赚钱在内地,立场在美国” 的双重标准,与其标榜的 “人文关怀” 背道而驰。
团队管理的台独阴影:上剧场 CEO 杨采薇多次发表支持 “台独” 言论,赖声川对此长期纵容,让其商业版图蒙上 “政治漂白” 的嫌疑。
创作伦理的剽窃争议:《暗恋桃花源》经典台词实为演员金士杰原创,《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被曝剽窃李国修手稿,甚至学生集体创作的《如梦之梦》也被其据为己有。这种 “集体创作” 外衣下的剥削,早已透支了文艺界的信任。
四、谁来敲响警钟?抵制与监管的双重必要
赖声川的 “勇气”,本质上是对公众容忍度的试探。当他在成都享受掌声、在北京筹备演出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文艺舞台不是法外之地,资本也不能成为庇护伞。
从启用涉毒演员到操控舆论,从扭曲历史到纵容台独,赖声川的争议早已超越个人选择,成为检验文艺界底线的试金石。当他用 “艺术” 包装商业利益时,我们必须用行动告诉他:真正的勇气,是面对质疑时的诚恳,而非逃避责任的傲慢。 若继续一意孤行,等待他的将不仅是舆论的谴责,更是历史的审判。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