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已经灭亡百余年,是时候讲清楚满清统治时期满汉之间的差异了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51-仔细想想,这不得不称之为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42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9 分钟)

不知不觉,清朝历史杂谈已经来到第五十一辑,仔细想想,真要把清朝这两百余年的事情通过杂谈的方式进行点评与述说,还别说五十辑,可能五百甚至五千辑都不够写。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专制王朝,或许正因如此,即便迄今为止都没有官修正史,但是民间的史料已经学者的评述堆砌之下,即便有着再多的隐瞒,最终都抵不过一个事实。

这个事实便是,清朝自成立到灭亡,两百余年其实只做了一件事,便是防范汉人。

历史建筑有时候是最能记载真实过去的物象,您猜为什么呢?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统治的268年中,始终面临满汉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不同时期的具体政策有所调整,但维护满族特权、防范汉人反抗始终是清朝统治的核心逻辑之一。或者说,满清治下的两百余年,唯一要坚持的,便是满清既得利益者的权力维护。并且最终,也因为这样的维护目的践行,导致清朝成为历史回收站中的一员。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今天,让我们用简单的两千余字,探寻这里面的奥妙。

·制度上保证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所以满清统治之下,存在着极为奇怪的权力结构搭配。也即是所谓的制度设计,设计出来的事实是:以满制汉的统治架构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八旗制度与满汉分治。

满清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将满、蒙、汉军旗人纳入特权阶层,但严格区分满汉。首先,政治上的特权,详细说来,中央机构如理藩院、内务府皆由满人垄断,因为这两个部门大致不太需要太多的学识,是个人都能干。但是,六部尚书会设满汉双职,但满官实际掌权。此处的例子是如顺治朝六部仅满尚书有决策权。

第二,法律上的特权,满人犯罪可“减等”“换刑”,听上去是不是很荒唐呢?如《大清律例》规定旗人犯徒流罪可折枷号,而汉人需实配。带个刑具都要打折扣,要不直接供起来吧。

第三,经济上的特权,这就非常离谱了,旗人享受“铁杆庄稼”和圈占土地,直至晚清仍有“旗地不准汉人典买”的禁令。

如果说以上的特权还能解释为是满清入主中原之初向八旗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承诺,那么接下来要论述的科举制度的双重标准对于普通民众来讲,简直就是灾难一般的存在。

整个清朝两百余年,居然一直进行满汉分榜。顺治时,以多尔衮为首的既得利益者规定,满人科举单独录取,录取比例远高于汉人。这里距离论证,比如顺治九年会试,满榜50人中试,汉榜仅400人。您别看中试的人数是1:8,但是您知道报考人数比例吗?1:100。

无言以对

除开中试特权之外,旗人还有一个极为不可考的翻译科特权,该特权专为满人设立翻译科举,确保旗人入仕渠道,削弱汉人士大夫对官僚体系的垄断。举个例子,您各位众所周知的和珅,便是出自此。

当然,还有一个最无法拿出来细说的制度,即是所谓的“密折制度”,将其与信息监控融为一体,基本上奠定了满清两百余年的统治基础。雍正创立了所谓的密折制,他鼓励满人官员直接奏报汉官动向。如乾隆年间闽浙总督满人喀尔吉善密奏汉人巡抚周学健“行为不端”,导致周被革职。您问,需要证据吗?开什么玩笑,证据就是皇帝的心情。言及此,这是不是就是妥妥的倒退。遥想,满清之前七百年前的宋朝尚且存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相互制约,过了几百年,居然回到了如此原始的状态。

每思及此,就有人说什么“清继承明制”,这句话或许才是对于明朝最大的侮辱。

·思想钳制

有了制度的保障,下一步要做的,便是思想上的强化。

满清在文化层面上的控制,堪称这一届人类进程中之最。满清的思想钳制与身份重塑,通过剃发易服与身体政治达成了终极的体现。

咱们之前专门讲过南明时期,剃头事件的重要性,难道发型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发型的确认早已经超脱于发型本身,因为它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公元1645年,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掀起了这一场血雨腥风的起点。对了,朋友您看《红楼梦》吗?红楼梦里面的角色,“多浑虫”,您觉得在讽刺谁呢?好了,点到为止,想看红楼索隐派相关的观点,咱们以后单独讲述。

接着说,多尔衮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进行服从性测试,以此强制汉人改变发式服饰,摧毁汉族“身体认同”。所以,江阴、嘉定等地因反抗遭屠城,死亡逾20万人。当然,数字可能更多,咱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便是死亡数字永远是个谜。

一百年过去后,出了一个叫“佟十全”的老头,也就是危害甚大的乾隆,其人借修《四库全书》为冠冕堂皇的理由,系统性篡改典籍,销毁涉及“华夷之辨”的书籍达15万部,如岳飞《满江红》被删改“胡虏”等词。

当然,以上两件事的极坏影响还真不如后来的文字案件。文字案件与话语清洗,影响了人们极大的思维模式,可谓是高度的精神枷锁。

康雍乾三朝,文字案件逾160起,90%针对汉人士绅,或者说汉族知识分子,换言之,当时的中产阶级。如雍正朝曾静案牵连吕留良家族,已故吕留良被戮尸,子孙处斩。而后来的乾隆朝徐述夔“清风不识字”案,家族21人被处决。您说,这群人到底是多么的自卑啊,“清风不识字”就杀人,那么后来见了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就直接跪呢?魔幻的历史现实。

太过于逼真,记载了太多

与此同时,满清禁毁“反清复明”文献,连《桃花扇》也被视为“违碍”遭禁,因其暗指南明抗清。这满清两百余年,可谓是中华文化尽毁的时期,毫不夸张。

·空间隔离

有了制度与思想的保障,满清做到的维护既得利益者以及防范汉族中产的第三个维度,便是空间上的隔离。

满清通过军事布局,一方面进行空间隔离,并且也使用武力威慑。

首先,八旗驻防的军事隔离是一件影响极坏的事情。

当时满清时期,全国设14处八旗驻防点,形成“满城”隔离区,驻军禁止汉人进入。北京城内城为旗人专属,汉人被迫迁往外城。比如,现在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当年便是满城中的一员。

谈钱不伤感情

相比于八旗兵,汉人军队组成的绿营兵驻地分散且装备落后,咸丰朝前绿营兵月饷仅白银1.5两,不足八旗兵三分之一。

有了空间隔离还不算,武器管控与技术压制更是在后来被动挨打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满清两百余年,皆严禁汉人私藏火器。1729年雍正谕令:“汉人军前效力者,不得给予鸟枪。” 甚至民间冶铁需向满官报备。咱写到这里,就不太明白,各位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老爷们,您到底是在怕什么呢?

晚清湘淮军兴起后,清廷仍限制汉人掌握新式武器,这里举个例子,如1870年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时,满人醇亲王奕譞坚持由八旗子弟担任舰长。咱就是说,您会吗?您各位除了抽大烟逛大窑之外,还会什么呢?

·阶层分化与资源垄断

前面三个维度都说完了,下一步,咱们是该说说“钱”了吧。

满汉分治的经济手段,便是满清利用资源垄断与阶层分化,形成了无法逾越的壁垒。

这里面必须要再次把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与土地剥夺”拿出来继续说事儿。

清初,满清圈占汉人土地逾1600万亩,仅直隶一地就有72%耕地被划为旗地。汉人沦为佃户,需缴纳“旗租”,您还别诧异,这罄竹难书的旗租税率高达50%。到了“佟十全”所在的乾隆朝,仍规定“旗民不交产”,旗地即便抛荒也不准汉人垦殖,导致华北大量土地荒废。咱扪心自问,这与当初美国大萧条时期,牛肉馊了宁愿埋地里也不给穷人,是不是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商业压制与税收歧视更是贯穿了满清两百余年。汉商需缴纳“行税”与“门摊税”,可谓是罗织各种名目。相反,旗人经商免税。扬州盐商虽富,但需向满族盐政官员行贿方能经营。扬州这个城市经历的苦难,在满清两百余年时间内,无法一一表述,太多的惆怅与悲痛交织其中。

直到挨打时期的晚清,厘金制度主要针对汉人商旅,而旗人货物凭“龙票”可免检通行。都这样了,不把你满清推进回收站,实在是对不起人类文明的进程。

·博弈

写到此,已经超过三千字了,但是还没有说完。接下来,需要讲一讲博弈。

满清两百余年,一直在博弈,而这种博弈基本上属于制衡与妥协的双重策略。

首先,满清“以汉制汉”的权术运用算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汉族中产数目进阶的可能性。咱们还是举例论证,太平天国时期,清廷被迫启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但始终以满人官文为湖广总督监控湘军。攻破天京后,立即裁撤湘军12万人以防尾大不掉。

这太逼真了点

咱们再举个例子,洋务运动中,汉人官僚主导企业,比如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但是规定必须接受满人“督办”监管,汉人技术专家官阶不得超过四品。这不就搞笑了嘛,您的官阶倒是高,您除了抽大烟,逛大窑,提笼架鸟之外,还懂个什么呢?

最搞笑的事情,咱们之前专门写过文章讲述过,即是可笑的晚清“皇族内阁”,这件事基本上奠定了灭亡前汉族中产的的终极反扑。

1911年“责任内阁”13人中,满族9人,并且其中7人为皇族,汉人仅4人,由此暴露清廷至死不愿放权。此举直接触发保路运动,成为辛亥的导火索。实在是太棒了,满清这种人间痤疮,总算是时候被扫进历史的回收站里,可谓是实至名归。

·阶段性演变

写到此,文章差不多该结束了。从历史的评价来看,满清两百余年一直都在防范汉人的事实毋庸置疑,如果要进行总结,那么,防范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清前期,时间维度是1644年到1735年。这个时期,基本上以暴力威慑为主,通过屠杀、圈地、剃发建立满人绝对权威。

然后是清中期,时间轴为1736年到1840年。这一百年转向制度性歧视,以文化清洗和经济垄断巩固统治。

第三阶段是见到洋大人只能跪地求饶的清晚期,从1840年到1912年。此时,在列强压力下有限放权,但核心权力仍紧抓不放,最终因拒绝彻底改革而灭亡。

综上所述,清朝的汉人防范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但其维护满族特权的本质贯穿始终。这种制度性歧视导致满汉矛盾持续积累,晚清虽试图通过新政缓和矛盾,但“防汉甚于防洋”的思维惯性,使其无法真正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最终在辛亥年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崩解。之前相关的文章评论区,总还有一些鼓吹者表示不赞同鄙人的观点。其实在下无意于将自己的观点强行添加给各位,在下的行文注重举例论证的史实,如果您不赞同,也能拿出相应的史实证据,咱们相互之间交流一下思想,岂不快哉?

回到本文主旨,也正如梁启超所言:“满洲以少数人宰制多数族,其政策无往而不为自亡之媒。”

到此,今日的文章论述完成,如果您满意请留下您的红心,如果您不满意,还请评论区提出指正意见。如果可以,点击鄙人的头像,或许您还能看到更多符合您三观的作品。省愚在此谢过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满清   满族   汉族   旗人   满人   汉人   余年   清朝   特权   差异   时期   制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