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形机器人圈又热闹了。
10月22日,深圳乐聚机器人宣布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等15家机构联合参与。
在今年的融资市场里,这个数字已经算得上头部。
但更让人好奇的是创始人。
92年生人,山东潍坊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叫冷晓琨。
看似普通的履历,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从潍坊那种典型的制造业城市出来,他最早不是做软件,不是互联网,而是选择了机器人这个又贵又难的行当。
很多人劝他别折腾,说这玩意又烧钱又慢热。
可他偏要试一试:“我就是想让机器人动起来,走出实验室。”
九年过去,这个少年真的做到了。
他带着团队,从做学校用的小型机器人起步,到今天交付北汽越野车工厂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硬生生把一个理想,变成了能卖的产品。
2016年,冷晓琨带着9个哈工大的同学南下深圳。
那时候的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在试验机阶段。
实验室的样机造价上百万,能走几步就算成功,玩具机器人又太低端,功能简单、毫无实用价值。
他看得很清楚要想做下去,不能只拼科研,要找能量产、能赚钱的切口。
于是他们先从小型机器人入手,那种30到70厘米高、能行走、能互动的教学用双足机器人。
目标很务实,那就是做进校园,带进课堂。
那几年正好是全国推行编程教育的时期,学校、培训机构都在找AI教学硬件。
乐聚的产品正好切中了这个需求。
2017年,腾讯入股5000万元,乐聚一下子有了扩张资金。
靠着这一线市场,他们活下来了。
几年间,乐聚的教育机器人进入了全国近5000所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成了许多学校AI课程的配套设备。
冷晓琨常说:“先让市场养活自己,再去挑战真正的难题。”
这一步,救了他们。
教育市场只是起点。
2018年开始,冷晓琨把目光转向真正的人形机器人,那个动辄几百万一台的硬骨头。
那时,全球能做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屈指可数。
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伺服关节、电机、传感器、控制芯片。
一台机器人组装下来,成本比一辆车还贵。
他们一边造样机,一边试着自己啃技术。
那几年,公司几乎没有利润,研发投入占了大头。
“别人是卖一个赚一个,我们是造一个赔一个。”他后来回忆。
直到2023年,乐聚终于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夸父”机器人,搭载鸿蒙系统,能稳定地跳跃、转向、跨越复杂地形。
更重要的是,关键部件做到了国产化。
2025年1月,乐聚向北汽越野车工厂交付第100台全尺寸机器人,用于焊接、检测等环节。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展示,还能上岗。
在机器人行业,融资其实一直不难,难的是能做出东西。
过去几年,有不少团队拿到钱后,做了一堆样机,最后都死在量产阶段。
乐聚的路线不同,它是少数在教育场景和工业场景都能实现落地的公司。
这让资本看到了可持续性。
腾讯的投资是个信号,2017年那轮入股,外界都以为腾讯只是为了押注AI教育。
但现在看来,那一步其实更像是一次提前布局,他们押的是“AI硬件+应用闭环”。
而这次15亿的Pre-IPO融资,更是产业资本大规模介入的标志。
深投控、龙华资本这些深圳系基金,背后连着地方政府、产业链、供应商资源。
这意味着乐聚不只是被投,而是被并入生态。
换句话说,他们要帮乐聚跑通从研发、量产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根据GGII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突破4000台,全年预计能达到7300台。
看上去数字不大,但增速惊人,不过,门槛一点没降。
核心零部件成本依旧高昂,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材料成本仍超过20万元。
其次,场景落地仍有限,大多数还在试点。
最后,真正能量产的企业,还不到五家。
乐聚的优势在于它能自己造。
通过投资泉智博、立聚动力等零部件公司,他们把伺服关节、电机等核心部件握在了手里。
还和东方精工联合建了产线,从设计、控制到组装一体化。
在能源端,他们和宁德时代合作固态电池,把续航时间从4小时提升到8小时。
这些细节听上去不起眼,却是这个行业的命门。
能量产、能降本,才是真正的门票。
外界都把乐聚看成一家深圳公司,但了解冷晓琨的人都知道,他身上那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扎实”的劲头,是典型的山东气质。
潍坊是山东的制造业重镇,机械、纺织、汽车配套、铝业样样齐。
他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对制造这两个字有天然的亲近感。
“在潍坊,大家都相信机器能解决问题。”
到了深圳,他把北方的制造韧劲,和南方的创新速度结合起来。
公司研发总部在深圳,供应链布局却延伸回山东和珠三角。
“南北联线”的结构,也让乐聚在成本、交付、研发上都更灵活。
这家公司,其实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缩影:
从地方工厂思维,走向全国技术化、资本化的路径。
融资15亿,是里程碑,也是压力,对乐聚来说,接下来的挑战更现实。
教育机器人能带来现金流,但毛利不高,工业机器人潜力大,但投入重要,同时兼顾两条线,需要极强的财务控制。
从100台到1000台,是质变的门槛,能否保持良品率和稳定性,将决定它能不能上市后讲得通商业故事。
东南亚人工成本高、欧洲老龄化严重,这些都可能是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但不同地区的气候、法规、服务体系,都是新挑战。
乐聚计划2026年推出东南亚版“夸父”,但这需要全新供应链体系。
上市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比拼还在后面。
冷晓琨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机器人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人少受点累。”
他的目标不复杂,让机器人能在工厂搬东西,在养老院陪老人,在灾区代人搜救。
这听起来不酷,却是最现实的应用方向。
从潍坊少年,到深圳创业者,冷晓琨用了九年时间,把机器人从教室带进了工厂。
有投资人评价他:“不像典型创业者,更像一个倔强的工程师。”
也许正因为这份倔劲,他才能在机器的时代,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