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不灭,首相妄图恢复二战时期的大佐称号!

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的野心一点不比男人小。如今,她公然宣布想要恢复大佐的军阶,看来是想让二战重演。
那么,这个大佐,相当于什么军衔呢?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咱们得从头开始说。

19世纪上半叶,日本还是和清朝一样的封建社会。但到了中叶的时候,随着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日本痛定思痛,开始明治维新,效法西方,奋发图强。
包括他们的军衔体系,也引入了西欧的军衔制度,再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形成了六等十六级的划分方式,依次是: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和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熟悉军事的朋友就知道,夹在将官和尉官之间的所谓佐官,其实就是其他国家通常称之为校官的军衔。
一般来说,大佐对应的级别就是西方的colonel,也就是上校。比如在二战时期,大佐可能担任联队长的指挥官。一个联队长的兵力一般在3000~4000人之间,这和美国上校通常指挥的旅级部队相当,这也是通常我们将其对应西方上校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知道,上校之上,还有大校。而将官之下,有的时候还有准将。所以,夹在将官和中佐之间的大佐,其实未必就对应上校。二战期间,有的大佐还会担任旅团参谋长,甚至可能担任师团参谋长,这个级别通常就不是上校能达到的了。
总之,大家不必强行将大佐对应某个你了解的军衔,只需要大概了解他的级别范围即可。

有一点大家需要明确,那就是大佐这个军阶,在当时日本军队中还是非常重要的。据《日本陆军将官辞典》统计,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共有超过2300名大佐,其中80%以上直接参与过侵略作战。战后被列为战犯的大佐级军官达117人,使这一军衔成为侵略暴行的重要符号。
尤其是在抗日剧中,不论是大佐还是中佐、少佐,作为日本特色的军阶,其称号都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意识里将其和抗日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想必你也一样,一看到这个词,就能想到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
这也是导致后来大佐这个军阶被改名的原因之一。

随着日本在挨了两枚原子弹后的无条件投降,该国的军队体系也迎来了一次彻底的洗牌。1954年日本在冷战与美日安全框架下成立自卫队(JSDF),并在自卫队法下建立了新的军衔与制度体系。
当时,为了表示自己老实了,日本有意将自卫队的称谓、标识与战前帝国军队拉开距离(例如在用词与部分符号上淡化“军国主义”色彩)。虽然整体的体制体系和以往相对应,但军阶普遍都改了名称,比如用数字来标注等级。从前的大佐,从此改名为一佐,一直叫到了今天。

时隔多年,日本重提大佐这个军阶,很显然是对过往侵略历史的追溯,这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苗头上扬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也会掀起我国、朝鲜、韩国等在二战期间遭到日本野蛮侵略的国家的历史联想。
正如我们说的,大家一听到大佐这个词,就不可能不联想到当年践踏我国领土,欺凌我国人民的邪恶日本军官。高市早苗鼓动恢复大佐这个称号,毫无疑问是铁了心开历史倒车,妄图回到当初那个军国主义的日本,膨胀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有一点我们要知道,虽然各热搜词条仅列出了“大佐”这一个军阶,但如果高市早苗的诡计得逞,那么包括中佐、少佐在内的军国主义军阶都将一并复现,包括兵种中的“普通科”“特科”“设施科”等“兵种”称谓,也将分别改回“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
如果光是改名,那么对日本的军队体制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的。但日本近些年来的一系列举动,都暗示着军国主义在悄然复苏。这一次的改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动作。

自从2022年的新“安保三文件”通过以来,日本在扩军方面就越来越不遗余力,也越来越明目张胆。据报道,日本2025年的军费开支已经高达8.7万亿日元,不仅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新高,而且其占GDP的比例也超过了2%。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的狂妄野心和军国主义思想从来没有消失,许多日本人始终惦记着像二战一样再一次出征,扩张领土。
我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也明确表达了我们的坚决态度,那就是三个绝不允许:我们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绝不允许世界和平稳定再遭破坏。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二战的历史再一次重演,他们或将再一次体会原子弹的滋味。#外交部回应日本官员来华磋商##中方: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日本官员离华 未回答媒体提问#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