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部呼吁近期不要去日本后,还是有很多中国人不听劝阻奔向日本,明摆着放不下这块“香饽饽”!

自从11月13日那场众所周知的外交照面,再加上11月16日文旅部的官方提醒一出,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反应其实是相当迅速的。
许多飞往日本的航班都可以免手续费全额退票,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优待”。数据不会骗人,从11月15日那个周末算起,已经有接近50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这个体量几乎占到了原定计划的三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真正还没产生大量关联消费的人,早已用脚投票,果断离场。
但剩下这些还在排队的呢?难道是“头铁”吗?
真不是。对于很多普通家庭而言,这次旅行是早早计划好的,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几个月前,不仅机票买了,连酒店、民宿甚至一些门票都已经付了款。

机票虽说能退,但日本当地的那些民宿和酒店,在这个节骨眼上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强硬”。要知道,那些稍微像样点的住宿,一晚上的价格就不菲。数据显示,这些被锁死的酒店订单,客单价平均就在8000元人民币上下,如果是拖家带口的一家人,这笔沉没成本甚至高达两三万。
一位来自上海的退休阿姨就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焦虑:她每个月的退休金满打满算才4000块,如果不去,那一笔高达数千元的酒店“取消费”就能直接吞掉她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养老钱。这种损失,谁扛得住?

还有一位网友算了一笔更细的账,哪怕是能够争取到部分退款,光是那个所谓的“手续费”,就得扣掉800元,相当于半个月的房租就这么打了水漂。
这种“退票比不去更亏”的倒挂现象,才是把这批游客硬生生“逼”上飞机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不想响应号召,是实在舍不得那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变成日本商家的“无本之利”。
更有那批特殊的留学生群体,正赶上学期末的“生死时速”,除了硬着头皮飞过去上课,根本没有第二个选项。所以,别只盯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那里面站着的,多半是被日本严苛退改规则“绑架”了的钱包。

日本观光局前些日子发榜时的兴奋劲儿,多少显得有些“自作多情”。他们看到2025年前三个季度,有748万中国游客涌入,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比还暴涨了42.7%。于是,有些媒体就开始鼓吹“中国离不开日本旅游”。
但这简直是典型的“只看人头不看人均”。现在来日本的这拨人,和几年前那拨“爆买团”早就不是一个路数了。三菱日联的研究员对此有着极其敏锐却又悲观的洞察:现在的产品销售想靠中国游客来撑,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曾经的中国游客,那可是日本药妆店、百货公司的“财神爷”,动辄几万块的扫货,电饭煲、马桶盖一箱箱地往回搬。可现在呢?
随着主力军变成了更年轻、更精打细算的群体,或者干脆是第一次出国、预算有限的“穷游党”,那种豪掷千金的场面早就成了历史。

东京街头接受采访的北京李先生说:“没必要买了。”这句大实话背后,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底气,也是消费者心态的成熟。
以前觉得日本东西精致,有滤镜,现在发现同类产品国内做得更好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大老远跑来当“冤大头”?
这种只赚吆喝不赚钱的买卖,正在让日本旅游业陷入一种“虚假繁荣”的焦虑中。人是来了,路也堵了,风景区也挤了,但落到口袋里的钢镚儿,却没见多几个。

以前,日本总是对外标榜着“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极致的干净”,但这次,当日媒自信满满地想要听两句好话时,中国游客的一通真实吐槽,直接把这块遮羞布给掀了。
最让游客崩溃的,莫过于那个神出鬼没的垃圾桶。

这几乎成了所有赴日游客的“噩梦”。有位大哥对着镜头毫不客气地吐槽:手里攥着一个冰激凌纸或者是空水瓶,走过三条街、跨过两个区,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扔垃圾的地方!最后只能硬生生把这些废弃物塞回包里,带回民宿处理。
不仅是中国游客,连日本观光厅自己的调查数据都显示,有21.9%的外国游客把“垃圾桶太少”列为头号槽点。日本人自诩的“干净”,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给游客制造巨大麻烦的基础上的。这就叫,为了他们的街道整洁,牺牲了所有客人的便利。

再说说那些曾经让无数文青魂牵梦绕的打卡地。现在去镰仓,你想安安静静地在“灌篮高手”同款路口拍个照?
做梦吧。那里现在被人海淹没,一眼望去全是后脑勺,想坐那个江之岛电铁,光排队就得半小时起步。所谓的“孤独海岸”,现在吵得跟早高峰的菜市场一样。

还有更让人心寒的“双标”对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商家引以为傲的“匠人精神”和“公平服务”也开始看人下菜碟了。越来越多的景点开始针对外国面孔搞所谓的“特殊价格”,门票比本地人贵出一截,美其名曰“特殊服务”,实际上就是明火执仗的宰客。

如果你作为外国人在当地办业务,那种曾经如春风般的微笑服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遭遇百般刁难的冷脸。
至于那个“食在日本”的招牌,也被砸得差不多了。以前那些所谓传承几代人的“百年老店”,现在的味道不仅平平无奇,甚至被中国游客犀利点评为“不如国内连锁店”。
东京浅草寺卖的和京都清水寺卖的一模一样,连包装都不换,这种敷衍了事的生意经,谁还会买账?

虽然眼下街头看着还有人,但那是“存量”在消耗。那退掉的50万张机票,才是未来几个月甚至一年日本旅游业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北海道雪季、樱花季,可能都要面临巨大的客源真空。
日本著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早就敲过警钟:如果中国游客真的大幅减少,日本的GDP至少要受到0.36%的直接冲击。

在这个经济本来就步履蹒跚的岛国,这0.36%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字。要知道,旅游消费现在是日本仅次于汽车出口的第二大创收支柱,而在这个支柱里,中国游客可是扛起了42.5%的消费大旗。
可现在的情况是,一边是高市早苗等政客在红线上疯狂试探,一边是日本旅游业还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继续躺着赚中国人的钱。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显然已经玩不转了。
现在留在日本街头的这些中国游客,更像是这一轮旅游热潮的“余晖”。他们即便身在日本,嘴里的吐槽和紧捂的钱包,也已经释放出了最危险的信号:大家已经不再无脑迷信日本了。

无论那700多万的数字有多亮眼,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种基于信息不对称和文化滤镜的“日本热”正在快速退潮。
如果不从根子上端正态度,不去解决那些诸如“垃圾桶困局”、“双标收费”和服务滑坡的实际痛点,只指望靠着严苛的退改签规则来强留游客,那么这种“绑架式”的繁荣,终究是昙花一现。
毕竟,世界这么大,风景那么美,等到手里这张不得已的“废票”核销完毕,谁又真的非去不可呢?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