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一个国民党将军在台北马场町被枪决,留下的妻子被抓进监狱,16岁的女儿带着7岁的弟弟在街头流浪。
三年后,19岁的她为了弟弟能上学,嫁给了一个大她20岁的退伍老兵,婚后遭受家暴和侮辱,整整44年活在屈辱和不解中。

直到1991年,57岁的她在香港看到一篇解密文章,才明白当年父亲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选择。
这位父亲到底做了什么,让女儿用半生来承受苦难?

1950年春天的台北,吴学成还是个16岁的少女。
她生活在父亲吴石营造的安稳环境里,作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女儿,她从小衣食无忧。
那天清晨,几辆军用吉普车突然包围了家门口,荷枪实弹的宪兵冲进院子,父亲被戴上手铐带走了。
母亲王碧奎拼命想要跟上去,也被宪兵推搡着塞进了另一辆车。

吴学成愣在原地,7岁的弟弟吴健成吓得躲在她身后哭。
邻居们站在远处指指点点,没人敢靠近。
几个小时后,院子里贴上了封条,上面写着"匪谍家属"四个大字。
那一刻,吴学成才明白,他们家从此翻不了身了。
父亲被关进监狱后,遭受了三个月的酷刑。
吴学成后来听说,审讯人员用尽了各种手段,想从父亲嘴里套出更多情报。
可是父亲什么都没说。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台北马场町的刑场上响起枪声,父亲倒在血泊中。

吴学成连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母亲被关在女子监狱里,吴学成带着弟弟在台北街头到处流浪。
他们原本住的房子被没收,银行账户被冻结,连亲戚朋友都不敢收留他们。
吴学成只能带着弟弟睡在公园的长椅上,白天去捡别人丢弃的食物。
16岁的女孩子,突然要承担起照顾7岁弟弟的重任,她不知道哭了多少回。

母亲在监狱里关了整整七个月。
这七个月里,吴学成每天都去监狱门口等消息,盼着母亲能早点出来。
她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里,有个人在暗中帮他们。
陈诚是父亲在保定军校的同学,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父亲出事后,陈诚心里明白,吴石是被人陷害的。

他不能公开替吴家说话,但是可以暗中帮忙。
陈诚先是批示让监狱对王碧奎从宽处理,不要用刑。
后来又两次下令要求重新审查案情。
第三次批示后,王碧奎终于被释放了。
母亲出狱那天,吴学成抱着她哭得撕心裂肺。
王碧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头发全白了。
母女俩抱在一起哭了很久,7岁的弟弟在旁边也跟着哭。

那天晚上,陈诚的夫人谭祥悄悄派人送来了一笔钱,还有一些衣服和食物。
她在纸条上写着:「先把日子过下去,孩子的事以后再说。」
陈诚夫妇的帮助让吴家暂时有了栖身之地。
王碧奎租了间小房子,三个人挤在一起住。
可是没有收入,母亲身体又差,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吴学成想去找工作,可是一听说她是「匪谍」的女儿,没有一家肯要她。
她只能在家里接些缝补的活,一天干到晚也挣不了几个钱。

三年就这样熬过去了。
弟弟吴健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是学费成了大问题。
陈诚虽然愿意帮忙,但也不能太过明显,只能偶尔资助一些。
王碧奎的身体越来越差,吴学成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
这时候,有人给吴学成介绍了个对象。
那个男人叫夏金辰,是个退伍老兵,比吴学成大20岁,快40岁了。

夏金辰没什么文化,脾气也不好,但是有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有固定收入。
介绍人说得很直白:「你现在这个身份,能有人愿意娶你就不错了。嫁过去,至少弟弟能上学,妈妈看病也有钱了。」
吴学成见到夏金辰的时候,心里就凉了半截。
这个男人看她的眼神让她很不舒服,说话也粗声粗气的。
可是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脸,看着弟弟渴望读书的眼神,她咬着牙答应了这门亲事。
婚礼办得很简陋,没有宾客,没有祝福。
吴学成穿着借来的旧衣服,木然地完成了所有仪式。

那年她19岁,本该是最美好的年纪,却要嫁给一个大她20岁的男人。
婚后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
夏金辰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她。
他嫌弃吴学成的出身,总说她是「匪谍的女儿」,配不上他。
晚上喝了酒,更是各种侮辱。
吴学成忍着,因为夏金辰每个月确实会拿钱给母亲和弟弟。

弟弟顺利上了学,母亲看病也有了着落。
她把所有的屈辱和痛苦都咽进肚子里,只盼着弟弟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可是心里对父亲的怨恨却一天比一天深。
她想不通,父亲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事,为什么要把全家人都拖下水。

吴学成不知道的是,大陆的亲人日子也不好过。
父亲的大哥吴韶成、姐姐吴兰成因为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属」的身份,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
他们在村里干最重的活,吃最差的饭,还要接受批斗。
吴韶成原本是个教书先生,被下放后只能在田里干活。
他的腰被压弯了,手上全是老茧。

村里的孩子们看到他,会喊他「国民党的家属」,有时候还会朝他扔石头。
吴韶成默默忍受着,心里想着不知道台湾的弟弟和弟媳妇怎么样了。
吴兰成的处境更艰难。
她被下放到偏远山区,连信都寄不出去。
她常常在夜里偷偷哭,想念着那个在台北被枪毙的弟弟。

她不明白,弟弟到底做了什么,要让整个家族都承受这样的苦难。
吴家的四个子女,就这样分散在海峡两岸,各自承受着因为父亲的选择带来的苦难。
他们不能通信,不能见面,甚至不知道彼此是死是活。
这一分散,就是44年。

1991年,吴学成已经57岁了。
这些年她一直活在屈辱和不解中,对父亲的怨恨从未消减。
那年她去香港探亲,在一家书店里随手翻看报纸,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关于50年代台湾地下工作者的解密报道。
吴学成的手开始发抖。
她看到了父亲的名字,看到了当年那些隐藏的真相。
原来父亲不是什么「匪谍」,而是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地下工作者。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大量军事情报送出去,为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里详细记载了父亲的工作,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身份,如何在关键时刻提供重要情报,又是如何因为叛徒蔡孝乾的出卖而暴露身份。
吴学成坐在书店里,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是自私的,不是不顾家人的。
他是为了更大的理想,为了民族的未来,才做出那样的选择。
而她和家人承受的这些苦难,都是父亲为了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

她想起自己19岁时被迫嫁人的场景,想起这些年承受的屈辱和痛苦,想起对父亲的怨恨和不解。
44年了,她终于明白父亲的深意。
父亲在牺牲前一定想过,家人会承受怎样的苦难。
可是他还是选择了那条路,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家人会理解他的选择。

1994年,吴学成收到通知,父母的骨灰要在北京香山合葬。
这是她离开台湾后第一次回到大陆,也是吴家四个子女分别44年后的第一次团聚。
在香山的墓地前,吴学成见到了大哥吴韶成和姐姐吴兰成。
三个老人抱在一起痛哭。
大哥已经80多岁了,背驼得厉害,姐姐满头白发,脸上都是岁月留下的沟壑。

弟弟吴健成也来了,他在台湾念完书后,当了一名教师,总算不辜负姐姐当年的牺牲。
四个子女站在父母的墓前,心里百感交集。
这44年,他们各自在海峡两岸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可是现在,当真相大白,当历史还给父亲一个公正的评价,他们才发现,原来父亲从来没有抛弃过他们。
父亲只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有意义的路,而他们承受的苦难,都是为了那个更大的理想。
合葬仪式上,吴学成终于解开了心结。
她对父亲说:「爸,我懂了。这44年我恨过你,怨过你,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你是个英雄。我为有你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但心里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她想起19岁那年嫁人的场景,想起这些年忍受的屈辱。

如果当年知道真相,她还会不会那么怨恨父亲?
她不知道。
但是现在,她只想对父亲说:我理解你了,也原谅你了。
你的选择是对的,即使我们为此付出了那么多代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吴石的故事让人心痛,一个为了理想牺牲的父亲,让全家人承受了44年的苦难。
女儿吴学成19岁被迫嫁人,在屈辱中度过大半生,直到57岁才明白父亲的深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有时候很残酷,英雄的背后往往是家人无尽的苦难。
吴学成用自己的一生承受了父亲选择的后果,这份理解来得太迟,但终究还是来了。
信息来源:
《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将军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隐蔽战线的英雄们——台湾地下党史料》,党史出版社,1998年
《吴石将军纪念文集》,团结出版社,2010年
台湾《传记文学》杂志,1991年第10期,解密报道专栏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