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血糖正常,需要经常测吗?"面对这个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大夫的回答出乎很多人意料:"正常人可能不需要,但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段测血糖的意义完全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但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40%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比例的患者并不了解如何正确监测血糖,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血糖监测看似简单,实则有门道。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约30%的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的时间点选择不当,测量频率不合理,甚至有人随心所欲地测量,毫无规律可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诱因,单纯依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难以全面反映一天中的血糖波动情况。"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率普遍不足,约67%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次数少于3次,远低于国际推荐标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王教授曾分享一个真实案例:60岁的刘先生每天只在早餐前测量空腹血糖,数值一直维持在6.5mmol/L左右,自认为控制良好。然而在一次详细检查中发现,他的餐后血糖高达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8.2%,已出现视网膜病变早期征象。
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罕见,单一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容易造成"盲人摸象"式的误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张教授表示:"不少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却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实际上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血糖监测的科学时间点至关重要。《英国糖尿病学会杂志》(BritishJournalofDiabetes)2023年发表的研究指出,科学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三者缺一不可。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餐后血糖则反映胰岛β细胞对餐后葡萄糖负荷的应对能力,睡前血糖有助于预防夜间低血糖。单纯依靠某一时间点的血糖值作判断是不全面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糖尿病专家贾伟平教授强调:"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了解自己的血糖动态变化,比单纯降低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数值更有意义。"不同人群应该如何安排血糖监测频率呢?
对于健康人群,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检测空腹血糖即可。若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超重肥胖等高危因素,可适当增加检测频率至每半年一次。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血糖7.8-11.1mmol/L),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趋势。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初期每天检测3-4次,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以全面了解血糖波动规律。
对于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口服降糖药治疗者每周至少测3次不同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治疗者应每天监测血糖,时间点应包括餐前和睡前。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但它是糖尿病管理的"指南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钱医师表示:"很多并发症是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发生的,规律监测血糖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著名糖尿病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教授曾指出一个讽刺现象:许多患者对手机型号了如指掌,却对自己的血糖变化一无所知;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刷手机,却抽不出几分钟来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不仅是数字的记录,更是生活方式的反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研究表明,规律监测血糖的患者对饮食和运动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优于不规律监测者。
历史上,糖尿病曾被称为"甜死病",患者平均寿命比常人短10-15年。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通过科学管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有与健康人群相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黄医师强调:"血糖监测的目的不是简单记录数字,而是通过这些数据指导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
监测血糖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除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外,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近年来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可实时监测全天血糖波动,特别适合血糖波动大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连续血糖监测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降低了39%,血糖控制达标率提高了28%。
血糖达标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老年人、合并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监测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赵教授提醒:"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例如空腹血糖应在晨起排空膀胱后、进食前测量;餐后血糖应在开始进餐后2小时测量,这样才有比较意义。"
监测血糖的行为本身也能带来心理暗示效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科研究发现,定期监测血糖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不监测者低17%,这可能与掌控感增强有关。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大夫总结道:"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千里眼',合理的监测方案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更精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治疗决策。"
血糖监测频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长期坚持。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主任建议:"血糖监测计划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定期调整,避免盲目测量或为测而测。"
血糖管理需要专业指导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指南(2022版)》强调,血糖监测记录应与医生共享,作为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
中国CDC慢病中心主任吴医师曾形象地比喻:"血糖监测就像开车时的仪表盘,告诉你当前的'行驶状态',而治疗方案则是'方向盘',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解读血糖数据同样重要。单次血糖偏高不一定意味着病情恶化,可能与当天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理性看待血糖波动,关注长期趋势比纠结于单次数值更有意义。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周教授建议患者建立血糖监测日记,记录测量时间、数值及相关因素,如饮食、活动、用药等,有助于发现血糖波动规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9-202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指南(2022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7):574-591.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