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媒讨论“AI正在杀死万维网”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指向的并非整个互联网,而是以浏览器访问、HTTPS协议为标志的万维网(Web)。
这种讨论在不同互联网生态中呈现出明显差异——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多数用户更早进入“APP围墙花园”时代,日常使用中直接访问万维网网页的比例本就不高,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构成了主要信息获取场景,与欧美用户依赖万维网的习惯形成对比。
在欧美市场,万维网的流量结构长期依赖外部导入,尤其是搜索引擎(如谷歌)带来的流量,占比可达20%左右,社交媒体和外部网站跳转也是重要来源。
但如今,AI正改变这一格局:谷歌等搜索引擎开始在结果页顶部呈现AI摘要,用户无需点击链接即可获取核心信息。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3月的研究显示,遇到AI摘要的搜索中,用户点击传统结果链接的概率仅为8%,远低于无AI摘要时的15%,且点击摘要来源链接的比例仅1%。这直接导致万维网网页流量减少,而健康类网页受影响最显著,流量流失达31%。
流量变化背后,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层挑战。长期以来,万维网的信息类平台多依赖“广告+免费浏览”模式,流量直接关联广告收入。AI摘要导致流量锐减,不仅影响普通网站,也冲击内容创作者——从机构媒体到个体博主,都可能因曝光减少而收入下降。
更关键的是,AI训练依赖大量高质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多来自万维网的免费内容;若内容创作者因收益不足减少产出,未来AI将面临优质数据短缺的困境,形成“依赖-消耗-枯竭”的循环。
面对这一问题,各方已开始探索应对方向。部分企业尝试向AI爬虫收费,或建立AI公司与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分成机制;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媒体与AI巨头签订内容授权协议,为行业提供了合作范例。
在政策层面,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推动立法,要求科技巨头向新闻媒体付费,部分地区还考虑将AI公司纳入监管范围,以平衡商业利益与内容生态可持续性。
对用户而言,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尽管AI交互需要用户输入需求,带有一定主动性,但过度依赖AI摘要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碎片化。
同时,优质内容的获取渠道正逐渐分化:付费订阅、线下活动等模式虽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却也可能加剧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在此背景下,保持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多元信息源,成为用户应对变化的关键。
无论是万维网的转型,还是APP生态的调整,AI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孕育着新可能。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突出个人特色、深耕垂直领域,成为避免被AI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对平台而言,探索“AI+优质内容”的融合模式,既能提升用户体验,也能为创作者创造新的收益空间。
未来5年,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和监管体系的完善,互联网生态或将形成新的平衡——关键在于能否在技术创新与生态可持续、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优质内容持续产生,让用户能便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