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有颈椎病,前几天去拔了个火罐,回家说头晕,第二天一早就说手脚麻,结果查出来是中风,你说拔罐真的会有这么大问题?”
一个身穿便装、戴着老旧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医院内科门口,说话时拿着片子,脸色发白,情绪复杂。
他不是迷信拔罐,但也从没怀疑过这个传统方法可能带来这种后果。他的语气不是质问,而是极度的不解。这不是个案,而是近些年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问题。
拔罐原本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手段,用负压作用刺激皮肤和浅层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局部紧张感。
很多人把它当成保健,尤其是肩背酸痛、腰腿僵硬、头晕疲劳时,觉得拔一拔会舒服些。
可问题在于,这个方法看着温和,实则在特定人群身上,会激起超出预期的生理反应,甚至成为潜在的触发器。中风只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
过去几十年,拔罐一直被当作无害甚至有益的手段,但近年越来越多临床记录显示,拔罐并不适合所有人。
并不是它本身有毒,而是它带来的血流重分配、局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反应,在一些特殊人群中,会直接打破身体本来已经脆弱的平衡。
有研究团队统计了38例拔罐后突发脑血管事件的病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在拔罐前就有基础慢病,只不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拔罐本质上不是单纯“放松”,它是一种局部强干预。一旦操作不当、部位选择错误、力度过强、时间过长,或者患者本身存在潜在风险,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特别是这三类人,问题最大。
第一类是血管本身就不稳定的人。这里所指的并非仅仅是高血压病人,还包括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以及曾经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经历之人。
这些人血管弹性差,管壁已经发生变性、斑块形成,一旦受到外界强刺激,比如局部血管扩张或压力改变,血流速度不均,极易诱发栓子脱落,或者导致小动脉破裂。
拔罐时负压会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带动全身神经系统发生调整,比如心率改变、血压波动。这些微妙的变化,对健康人来说可以被调节,但对血管脆弱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超过55%。而在未确诊但有“轻微症状”的群体中,表现最常见的是头晕、耳鸣、反应慢、夜间醒得多。
这些人往往不会去医院查,但一旦拔罐过度刺激后诱发脑灌注下降,可能出现短时晕厥,严重时就是脑梗。
尤其是后颈、枕部拔罐,被很多人误认为“通颈络”,但恰好是脑供血最敏感区域,稍一不当,风险极高。
第二类是存在慢性脱水、血液黏稠度高的中老年人。拔罐过程中皮肤会出现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本身就是一个“体液转移过程”。
而很多老年人平时喝水少、运动少、血液黏度高,一旦拔罐后血流重新分布,原本在边缘循环区域的血液回流减少,容易造成脑供血下降。
更麻烦的是,拔罐后会伴随短暂的血压下降或心率波动,这种小波动在年轻人身上可能没事,但在血液循环已经紧张的老年人身上,就是直接诱发事件的诱因。
北京某三甲医院做过一个数据分析,对78例拔罐后不适的住院病例进行整理,发现其中有21人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8人发生短暂性意识障碍,3人确诊脑梗。
更细致的分析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脱水倾向,血液黏稠度高于正常值的1.3倍以上。而他们中有14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体有这个问题。
这类人群的危险在于表面上没毛病,平时身体也能活动自如,但一旦在不恰当的时间接受刺激,就容易打破原有代偿机制。拔罐前如果没有对基础状态进行筛查,风险极高。
第三类是不规律用药、身体调节能力弱的慢病人群,特别是那些刚换药、刚停药、刚住院出院、刚做完小手术的人。
很多人以为拔罐是“养生”,可以辅助康复,实际上这类人群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正在重新建立平衡,一次性负压刺激可能让全身系统发生连锁反应。
例如刚从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退出的患者,体内应激反应尚未恢复,一次过强刺激就可能导致低血压休克。
一些人刚停降压药不久,或把控血压不稳定就贸然拔罐,结果触发迷走神经反射,出现恶心、出汗、眩晕,甚至倒地不起。
有的中风康复期患者认为拔罐能“通经活络”,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自己操作,结果局部出血、血压骤升,导致复发。
慢病人群的核心问题不在病,而在调节能力差。他们的系统反应速度跟不上外界变化,而拔罐这种刺激,偏偏是瞬间触发神经-血管反应链,一旦没有过渡期,就会出问题。
这背后的逻辑值得反思。很多人对拔罐的认知还停留在“出痧就说明有效”“紫得越深排毒越好”“痛了就得拔”的阶段。
实际上这些理解完全偏离医学常识。出痧是皮下出血,紫是毛细血管破裂的表现,痛感说明神经末梢受到强刺激。这些不是“疗效”,而是组织损伤的直接证据。
拔罐作为传统治疗手段,不应妖魔化,但也绝不能神化。现代医学评估技术可以明确指出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拔罐有效,但前提是人群筛选准确、时机掌握得当、操作规范。而现在大量“社区理疗”“上门服务”“小旅店操作”里根本没有这些流程。拔罐变成了一个不加筛查、不看体质、不顾年龄的统一操作,这才是根本风险。
那也有人会问,如果一个人过去一直拔罐都没事,是不是说明适合,可以继续?
这个想法问题不小。过去没事,不代表以后不会出事。拔罐的风险不是每次都积累,而是等身体出现某个临界状态时突然爆发。
一个人40岁拔罐没事,不代表50岁、血管老化后还能一样安全。拔罐不是疫苗,不会“免疫”。它是一次次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直接干预,任何时候都要重新评估能不能承受。
临床上已经开始推动“理疗前评估模型”的建立,特别是针对拔罐、艾灸、推拿、刮痧等传统干预手段。
未来可能会通过个体数据(血压、心率变异性、血液流变学参数)快速判断某个时点是否适合操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凭感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段希栋,李守艳,何天峰,等.浅谈拔罐疗法[J].人人健康,2023,(22):90-91.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