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CNBC“投资美国”论坛上突然“变脸”。这位曾经坚定捍卫自由市场原则的高官,此次不仅罕见地公开支持政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还直言“面对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必须运用产业政策”。
在场媒体一时错愕:曾经口口声声反对“政府干预”的财政部,如今居然要“抄中国的作业”?更讽刺的是,这套他们曾经批得体无完肤的“计划经济做法”,此刻却成了他们希望逆转产业劣势的救命稻草。
怎么突然美国就想拿自己最瞧不起的方式来打中国的“产业牌”了呢?
贝森特的转向并非无迹可寻。就在去年,他在曼哈顿研究所的演讲中还批评拜登政府推行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是“搞中央计划经济”,甚至直指中国的产业政策是“非市场行为的典范”,不惜借助《华尔街日报》等平台高调唱衰国家干预路线。那时候的他,站在“自由市场”道德高地,话说得比谁都硬。
结果一年不到,立场来了个大转弯。他在CNBC面对镜头时说:“我们不再天真地相信市场能自行解决所有问题。”话音刚落,彷佛一场意识形态的自我拆台。说到底,美国政府突然“爱上”产业政策,不是因为他们放下偏见,而是因为战略焦虑已经压过了意识形态的骄傲。
面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美方越来越清楚:靠市场这条路,追不上了。尤其是在半导体、稀土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中国不仅技术在进步,产业链也越来越完整。自由市场这顶帽子戴着光鲜,但打起仗来,显得空有其表。美国的“自由市场信仰”,在国家安全的压力面前,已经摇摇欲坠。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位前官员曾评论道:“当意识形态不再服务于国家利益,它就会被重新包装。”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解释贝森特的180度转身。此刻的美国,不是在改信产业政策,而是迫不得已地放下架子,学着用他们曾经最不屑一顾的方式,来打一场难以取胜的产业战。
贝森特这次“开窍”,说白了是被逼出来的。上周,中国发布了新版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不仅提高了技术门槛,还加强了对关键环节的审查。简单说,就是“我们不光掌握资源,还掌握技术”。这让不少美国政客瞬间警醒:在全球战略矿产这盘棋上,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原材料出口国”,而是彻头彻尾的“规则制定者”。
对此,贝森特在论坛上坦率表态:“看到中国的这份稀土公告,就该明白不能再被动了。”这句实话,说出了华盛顿的集体焦虑。美方随即展开一系列动作:财政部牵头对钢铁、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企业进行政府控股;商务部推动英伟达、AMD等企业将对华芯片销售收益的一部分交由监管部门审查;国防部、能源部甚至联合介入企业运营,动用的是《国防生产法》的标题III,这在非战争时期极为罕见。
尤其是在稀土领域,美国试图打造一个“战略矿产储备库”,并迅速推动“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也就是不仅要自己囤货,还要拉上盟友一起凑。但问题很快暴露:盟友之间协调困难,各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加上环保法规限制,重建供应链谈何容易。
比如,美国国内矿业公司尼奥科就坦承,目前在美国开采一座稀土矿,从立项到投产平均需要29年。这个时间尺度,和现实的地缘政治节奏完全脱节。眼下的局势是:中国的政策一出,美国的反应比市场还快,但真正落地的进展,却慢得像老牛拉破车。
眼下的美国,看起来是要“照搬中国模式”:政府出钱,企业配合,政策指挥,资源集中。但很可能只是“政策表演”。
美国已经有40多年没有系统推进过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了。从人员配置、法律工具,到政策执行力,都出现了明显断层。一位知名智库分析师指出:“美国想推产业政策,像是一个久未下厨的厨师,突然要做满汉全席。”
中国的产业优势并不只是靠政府补贴砸出来的。比如稀土领域,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布局,十几年技术积累、工程人才的持续投入,再加上新能源车等下游市场的需求拉动,才有了今天从采矿、分离、提炼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这个过程,靠政策启动,但靠市场支撑,更靠时间酝酿。
相比之下,美国的计划显得仓促而割裂。政策刚推出,市场还没反应;资金刚到位,人才却不够;政府说要干,地方不一定配合。这种“形神分离”的产业政策,很容易沦为“政策工程秀”,难以真正转化为竞争力。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想学的,是中国的“表面手法”;可真正支撑中国产业崛起的,是背后那个庞大而灵活的制造系统,是工程师红利,是供应链效率,是政策与市场的长年磨合。这些,抄不来,急不成。
贝森特的这番话,其实是美国面对现实的一次“软着陆”。就是自由市场那一套,在国家竞争面前不太好使了。从曾经的“批评者”变成今天的“模仿者”,美国的政策转向暴露了它对中国产业优势的深层焦虑。
这场“抄作业”行动,不是一场产业政策的重新发现,而是一种战略防线的临时加固。当美国发现自己在稀土、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节节败退,它终于承认,光靠市场自动调节,等不起,跟不上,也守不住。
但是抄作业可以抄格式,能不能抄出成绩,要看有没有基础。美国的这套“工业版计划经济”,既缺经验,又缺配套,更缺耐心。反观中国,早已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的产业升级,优势体系根深叶茂,难以一夜撼动。
美国想用产业政策“制华”,也许只是刚刚开始;中国要做的,是持续夯实自己的底盘,让别人哪怕“抄作业”,也无从下笔。全球产业链的走向,最终取决于谁能把复杂的事做得稳,把长期的事做得深。这场较量,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信息来源:美财长透露政府加强对本国企业直接控制——观察者网2025年10月16日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