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烟台市召开科学防护健康度夏“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会上,疾控专家、医生纷纷针对夏季高温中暑、发热伴、蚊虫叮咬、暑期食品安全等问题给予专业的防护措施。
“三伏天”易引发高温中暑,五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时下,正值炎炎夏日,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中暑呢?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科科长陈超在会上介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人体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同样环境下,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等,尤以居家老年人为主;露天作业人员,如建筑工、码头搬运工、环卫工、交警等;工作场所高温作业人员,如采矿、冶炼、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作业人员;容易忽视高温中暑防护的人员,如户外锻炼爱好者。
预防中暑,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合理安排外出活动。外出旅行、运动和劳动时,要关注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避免或减少高温时段的外出活动,比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阳光最强烈,尽量待在阴凉处或空调环境中。如果必须外出,要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并注意防晒。一旦出现头晕等症状时,要迅速移至阴凉处,采取解开衣物、服用防暑药品等方式降温。必要时及时就医。其次,注意室内通风和降温。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合理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温差过大引发“空调病”。另外,科学饮食。夏季出汗多,应少量多次饮水,并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保持体内水盐平衡,同时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的摄入。此外,重视职业健康保护。对于存在高温强热辐射、高温高湿和露天作业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和完善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应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高温季节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加强高温作业人员中暑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高温岗位要有隔热、通风、降温设施或设立休息室,休息场所应当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合理安排工作班制,减少高温时段的作业时间;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含盐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
家人、朋友发生中暑,采用四步急救法把握“黄金30分钟”
中暑患者的家人或者朋友,在等待120急救人员到达前,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急救?烟台山医院北院区急诊科副主任柳海滨表示,中暑是威胁市民健康的紧急情况,特别是热射病死亡率可达60%以上。把握“黄金30分钟”急救时间至关重要。等待120急救人员到达前可以采用四步急救法。第一步:紧急脱离热源,最好在10秒内完成。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若在密闭空间需开窗通风;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室温可以调至 16.0~20.0 ℃。第二步:快速降温,要持续进行,直到救护车到达。尽快脱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止使用酒精擦拭,避免加重意识障碍;配合电扇或手动扇风加速蒸发。也可以凉水喷洒同时配合持续扇风;有条件时可以使用纱布包裹冰袋冷敷大血管部位。重症中暑最好采用冰水浸泡或冷水浸泡。第三步:体位管理。清醒者可半卧位,头肩部垫高;昏迷者要稳定侧卧位,防止呕吐窒息;抽搐者则可移开周围硬物,切勿强行约束肢体,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第四步:科学补液。清醒的患者,可以饮用含电解质饮料,每次饮用不超过200ml,反复多次;昏迷患者禁止喂水。需要特别警示的是,禁止使用退热药物,中暑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解热镇痛药无效且有害。
7~9月进入蚊虫活动高峰期,家里有水的盆盆罐罐加盖或倒扣放置
夏天,不管是家里还是在户外活动,经常被蚊子叮咬到,皮肤瘙痒难忍。请问我们日常应该如何防蚊灭蚊?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科科长郭培军介绍,夏天7-9月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蚊一生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离不开水。不管是下水道污水、水坑水塘里的水、还是瓶瓶罐罐里积水,都有不同类型蚊子在里面产卵、孵化。所以,可根据这个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治蚊先治水”。一是不给蚊子留产卵场所。家里各种有水的盆盆罐罐,一定要加盖或者倒扣放置。把院子房前屋后小水坑、小水洼填平,不给蚊子留孳生地;家里如果有水培植物,要每周定期换水。二是针对成蚊,居家可以使用电蚊拍,或者灭蚊喷雾剂。提醒大家,要按照各种灭蚊产品说明书使用,注意使用安全。三是家里面安装使用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叮咬。四是户外活动时,推荐选择浅色长衣长裤,皮肤裸露处可使用含避蚊胺等成份的蚊虫驱避剂,驱蚊效果都不错。回答完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被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要生拉硬拽
当前,正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季节,应该如何科学预防,一旦被蜱虫叮咬应如何正确处理呢?奇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玲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所以俗称“蜱虫病”,每年4-10月份为高发季节。起病后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部分患者会有蜱咬部位附近的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所以做好预防、病后及早就医尤为重要。
具体预防方法上,首先要减少暴露。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浅色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其次,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野外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保持效果。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等驱避剂,遵循产品说明使用。此外,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蜱虫可附着于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户外活动后要仔细检查防止把蜱带回家。同时建议要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各处是否有蜱虫附着。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顺着口器方向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不要在大量出汗、喝完热饮等情况下食用冷饮
暑期人员流动增加,又高温多雨,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将会增加,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应该注意什么?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副科长董峰光提醒公众,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采购美食要到资质合格的正规商场、超市或市场。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不要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外出就餐时,应选择卫生条件好,资质合格的餐饮单位。提倡使用“公勺公筷”、采用“分餐制”,养成文明用餐习惯。面对多样美食需注意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一次性摄入大量海鲜可能增加胃肠负担,适量食用。少食生冷食物、冷饮等,尤其不要在大量出汗、饭前饭后、喝完热饮等情况下食用冷饮。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及时就医。
暑假,也是属于孩子成长与探索的快乐时光。但假期里,孩子们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等问题却困扰着家长。那么,该如何保证孩子在假期里吃得营养均衡又健康呢?董峰光建议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三餐要定时定量,三餐比例可为3∶4∶3。规律作息,足量饮水,保证充足睡眠,6~12岁孩子每天9~12小时,13~17岁孩子每天应8~10小时,中午也可适当补充午觉0.51小时左右;应主动足量饮水,每天800~1400mL。减少视屏时间,适量户外活动。
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责编:张苹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