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关头通过“公开宣言”携起手来,但这并不表示两个人的思想从此完全一致了。事实上,从抗日战争的第一步开始,也就是在依靠什么力量抗日以及如何运动抗日力量的问题上,他们就有着很大的思想分歧。
抗战伊始,蒋介石也深知“知彼知己”的重要性,但却明确表示“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
毛泽东则表示了另一种态度,他说:“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不管在什么时候进攻,中国都应该立起抗战”,“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反对借准备之名,行妥协之实。”
一个被迫应战,一个积极抗战,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抗日指导思想。这两种指导思想根源于对中国抗战力量的不同认识,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是否动员和依靠人民,其结果,则产生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毛泽东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民众,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口号。他认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决于中国民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相反,蒋介石对于中国民众的态度要比毛泽东冷淡得多。他对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一直取鄙视与训斥的态度。1934年5月,他在《新生活运动纲要》中说:“今日吾国社会,一般心理,苟且萎靡,其发现于行为者,不分善恶,不辨公私,不知本末。”正是由于“荀且萎靡”,才有“其结果遂使国家纪纲废弛,社会秩序破坏,天灾不能抗,人祸不能弭,内忧了至,外侮频仍,乃至个人、社会、国家与民族同受其害。”
蒋介石似乎从人民的“苟且萎靡”中找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1936年3月,他又说,日本6千万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尚武精神”,“而我国则女子向来怕战争,又缺乏一般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战时很少能够代替男子担任后方的军事工作。如是,4万万同胞当中就去了2万万。那些老弱幼小疾病残,不堪工作的,又要占1万万,所余1万万之中,实际学了武艺,懂得军事的,恐怕最多不过2百万人。如此我们以2百万人与人家六千万有组织有纪律有准备的人来相争,如何能战胜他?他如何不来侵略我们?!”
可见,中国民众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
对于国际公约及其会议,毛泽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这些条约,对于日本这样的侵略国家,仅只是一种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国作战是不可能的。这些条约在中日战争中决不会起多大作用。”
对于国际援助,毛泽东始终看作是中国战胜日本的重要条件之一,强调中国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必须努力争取外援,但是,毛泽东又主张主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
抗战前,他指出,中国需要外援,“但是,这并非说,没有外援,中国就无法和日本进行战争,也不是说,我们必须等到有了同外国的同盟才能开始抗战”。抗战中,他又提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
毛泽东和蒋介石不仅在抗日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是否发动人民、依靠人民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而且在战略防御作战的具体战略问题上,他们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毛泽东曾就正面战场的局势,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过具有深刻战略意义的建议。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阶段。蒋介石对日应战而不求战的思想在防御作战指导上表现为“层层布防,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要被动地应付,被动地防守。
如此消耗,成为国民党军在华北的正面战场很快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这些悲壮激烈的抵抗中,中国军队爱国官兵的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举世惊叹,然而,我们在消耗日军的同时,却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
对于蒋介石的战略,毛泽东早在1936年7月,当美国记者斯诺问及抗日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时,就明确答道:“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
此外,毛泽东认为还必须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他说:“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24小时,使之疲于奔命。”
这种以运动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体现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对于中日双方军事力量的正确认识。这一战略方针,要求在作战指导中扬我之长,击敌之短,最终达到消耗敌人,保存自己,持久抗战的战略目标。
为《论持久战》赋诗五首
其一
山河欲碎金瓯缺,寰宇同仇共此觞。 借力好风穿暗夜,擎灯巨手指苍黄。 联苏巧破孤鸿阵,援美匡衡狡豹狂。 血战倒悬纾国难,光曦旧物铸新章。
其二
自力更生根自固,巧形外势破重围。 纵横捭阖观寰宇,辩证星筹启曙晖。 斥鹞妄言栖凤阁,醒狮终震亚东威。 兵民宏论惊沧海,超世战图仰止挥。
其三
雾锁危樯暗礁隐,饥肠辘辘战云昏。 三光毒焰焚千里,双铁寒链困九阍。 睿眼穿空知险隘,巨龙谋国照生存。 魄晖凝力耕残月,旌羽争途辟塞原。
其四
风雨初晴识怒浪,莽山孤月察无央。 岂容日寇消龙骨,终教军民破旭罡。 敌后鏖兵成虎踞,中原大势握云骧。 若从延水筹边策,怎使金陵泣断肠?
其五
黄河浩荡似潮生,野火燎原逐鹿争。 岂靠封侯擎玉垒?终须民众固金城。 黩兵倭鬼灰飞灭,百战征袍志未更。 谁道边邦无伟略?窑灯照彻万山明!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