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子们!大家好,我是开心!
明天是 11 月 28 日,对应的农历十月初九。在咱们传统民俗里,这一天是东斗星君下降日,有着特殊的祈福纳吉寓意。东斗作为 “五斗星君” 之首,在道教文化中承载着 “增算寿” 的美好期许,其下有苍灵延生、陵延护命、开天集福、大明和阳、尾极总监五位星君,分别执掌延生、护命、集福等职责,共同象征着对健康长寿、家庭和睦的追求。老辈人常说,这一天顺应习俗做事、吃对食物,能为家人招来一整年的平安顺遂。作为热爱生活、注重家庭养生的宝妈,今天就来详细拆解这 “吃二样,做二事” 的传统习俗,把老祖宗的智慧融入日常,用简单的方式守护全家安康。
吃二样 秋冬福气美食藏安康
糖炒栗子 圆滚滚藏着招财暖身秘
农历十月初九吃糖炒栗子,是流传已久的习俗。栗子圆滚滚、金灿灿的外形,象征 “招财进宝,圆满富贵”,咬开外壳后香甜软糯的口感,更是秋冬季节里最治愈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栗子作为秋冬进补佳品,其营养成分能精准贴合季节需求,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选购栗子时,要掌握三个选购技巧:一看外壳,新鲜栗子外壳颜色均匀,呈深褐色,表面有自然光泽,无破损、无霉点;二捏硬度,用手轻轻捏栗子,坚实不发软的说明果肉饱满,发软或有空鼓感的可能是生虫或变质;三掂重量,同样大小的栗子,手感偏重的水分充足、果肉厚实,偏轻则可能果肉干瘪。
在家自制糖炒栗子,无需复杂工具,平底锅就能操作。准备 500 克新鲜栗子,先放入清水中浸泡 15 分钟,让外壳吸水变软,这样后续剪口不易碎裂,也能让栗子受热更均匀。浸泡后用刷子将外壳缝隙中的泥土刷洗干净,捞出沥干水分。用剪刀在每个栗子的侧面剪一个 1 厘米左右的小口,深度要达到果肉,这样炒制时能防止栗子爆裂,也能让糖分更好地渗透进去。
接下来开始炒制,平底锅冷锅放入 200 克海盐(没有海盐可用粗砂代替,粗砂的导热性更好,能让栗子受热均匀),开中火将海盐炒热,待海盐温度升高后,倒入处理好的栗子,继续保持中火翻炒。翻炒过程中要不停转动锅体,让每个栗子都能均匀接触高温海盐,大约翻炒 15 分钟后,栗子外壳会逐渐变得油亮,剪口处开始微微张开。
此时加入 20 克白糖,继续快速翻炒,让白糖融化后均匀裹在栗子外壳上。白糖遇到高温会逐渐焦化,形成一层琥珀色的糖衣,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火候,避免白糖炒糊发苦。待栗子外壳完全变成金黄琥珀色,且能闻到浓郁的糖香和栗香时,关火盖上锅盖焖 5 分钟,让栗子在余温中充分吸收糖分,口感会更软糯香甜。最后用筛子将海盐筛出,糖炒栗子就做好了。
栗子的营养功效十分突出,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 B 族、钙、铁、钾等营养成分。其中碳水化合物能快速为身体补充能量,适合秋冬季节抵御寒冷;维生素 B 族能维护神经系统健康,改善疲劳状态;钾元素有助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医认为栗子能温补脾胃、益气补肾,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调理作用,尤其适合秋冬季节脾胃功能较弱的老人和孩子食用。
烤红薯 红红火火暖身又润肠
十月初九吃烤红薯,寓意 “红红火火,日子兴旺”。红薯成熟于秋冬季节,外皮呈红褐色,果肉香甜软糯,烤熟后散发的浓郁香气,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的味道。作为天然的粗粮,红薯不仅口感美味,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秋冬季节不可或缺的养生食材。

选购红薯时,要注意区分品种和新鲜度。适合烤制的红薯以烟薯、蜜薯为佳,这类红薯水分足、糖分高,烤熟后口感更软糯香甜。挑选时看外皮,新鲜红薯外皮光滑,无破损、无黑斑、无发芽现象,黑斑和发芽的红薯可能产生有害物质,不宜食用;用手掂量,同样大小的红薯,手感偏重的水分充足,口感更好;按压红薯表面,坚实有弹性的说明新鲜,发软的可能已经变质。
烤红薯的做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烤箱和空气炸锅版,没有这些工具的家庭,用平底锅或微波炉也能做出美味。烤箱版的做法是:将红薯洗净后用厨房纸擦干表面水分,在红薯外皮上均匀刷一层薄油,这样能让外皮烤后更香脆,也能防止水分过度流失。将红薯放入铺有油纸的烤盘,烤箱预热至 200℃,放入红薯烤 40-50 分钟,具体时间根据红薯大小调整,小个红薯可缩短至 30 分钟,大个红薯可延长至 60 分钟。
空气炸锅版更省时,红薯洗净擦干后刷薄油,放入空气炸锅篮中,180℃烤 30 分钟,中途翻面一次,确保两面都能烤透。用筷子插入红薯最厚处,能轻松扎透且无硬芯,说明已经熟透,取出后晾 3 分钟再食用,避免烫伤口腔。
没有烤箱和空气炸锅的家庭,可用平底锅烤制:红薯洗净擦干,放入无水的平底锅中,开小火慢慢煎烤,每隔 5 分钟翻面一次,持续烤 25-30 分钟,直到红薯外皮变得焦脆,果肉软糯即可。微波炉版则是将红薯洗净后用厨房纸包裹,放入微波炉中,高火加热 5-8 分钟,中途翻面一次,同样以筷子能轻松扎透为准。
红薯的营养功效不容忽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 C、维生素 E、胡萝卜素以及钾、镁等矿物质。其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有效缓解秋冬季节因气候干燥导致的便秘问题,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秋冬季节感冒的风险;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对保护视力有一定帮助。红薯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为身体提供热量,抵御秋冬寒冷,且升糖指数相对较低,适量食用不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适合大多数人作为日常粗粮食用。
做二事 顺应时节养出好身心
早睡晚起 跟着太阳调作息
农历十月初九过后,秋冬季节的特征更加明显,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老辈人强调这一天要早睡晚起,正是遵循了《黄帝内经》中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的养生智慧,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健康选择。
从科学角度来看,秋冬季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进入 “养藏” 阶段,此时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来储存能量,为来年的生发做准备。晚上早睡能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修复,尤其是肝脏,夜间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脏排毒的关键时期,此时进入深度睡眠,能帮助肝脏更好地完成代谢工作,减少毒素在体内堆积。而早晨太阳升起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旺盛,此时起床能让身体顺应阳气的生发,避免因过早起床接触寒气导致阳气受损。
对于宝妈来说,落实早睡晚起需要合理安排家庭作息。可以提前一小时启动睡前流程,比如让孩子洗漱完毕后读绘本、听舒缓的音乐,避免睡前玩手机、看电视等让大脑兴奋的活动;自己则可以在孩子入睡后,利用半小时时间整理家务、准备第二天的食材,避免熬夜处理琐事。早晨可以等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再叫醒孩子,起床后不要立刻开窗通风,待室内温度稳定后再适当开窗换气,避免冷空气突然进入室内导致感冒。
坚持早睡晚起能带来明显的健康益处,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让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充分休息,还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秋冬季节感冒、头痛等问题的发生。对于经常熬夜带娃的宝妈来说,规律的作息能缓解疲劳、改善气色;对于老人和孩子,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骨骼发育和身体机能的修复,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保暖防寒 守住关键部位不生病
“寒从脚起,病从寒来”,农历十月初九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寒气开始加重,做好保暖防寒工作是这一天的重要习俗,也是秋冬养生的关键。老辈人常说,这一天做好保暖,相当于给身体穿上 “防护衣”,能抵御一整年的寒气入侵,尤其在流感高发季,保暖更是最好的 “防病符”。
保暖的重点在于三个关键部位:头部、背部和足部,同时颈部、腹部也不能忽视。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也是热量散失最快的部位,中医认为 “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凉后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引发头痛、感冒,甚至影响脑部供血。因此,出门时一定要给家人准备合适的帽子,老人和孩子的帽子要选择保暖性好的材质,如羊毛、羊绒等,避免戴过薄或透气过强的帽子。
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之处,督脉被称为 “阳脉之海”,负责统领全身阳气。背部受凉会导致阳气受损,影响身体的御寒能力,还可能引发腰酸背痛、咳嗽等问题。日常可以给家人准备贴身的保暖背心,材质以纯棉、羊毛为佳,既能保暖又不会过于厚重。天气晴朗时,可让家人多晒背,选择上午 10 点到 11 点或下午 2 点到 3 点的时间段,此时阳光柔和,紫外线强度适中,晒背 15-20 分钟,能借助阳光的温热之力养护督脉,增强阳气。
足部是人体穴位最多的部位,也是寒气最容易侵入的地方,“脚暖则全身暖”,做好足部保暖至关重要。日常要给家人准备厚实、透气的袜子和保暖鞋,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每晚睡前,用 40℃左右的热水泡脚 15 分钟,泡脚时可根据体质加入适量生姜或艾叶,生姜能温中散寒,适合体寒、手脚冰凉的人;艾叶能祛湿散寒,适合湿气重、容易疲劳的人。泡脚时水位要没过脚踝,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即可,不宜泡太久,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以免影响消化。
除了这三个关键部位,颈部和腹部也要做好保暖。颈部受凉容易引发颈椎病、咽炎,出门时可佩戴围巾;腹部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腹痛、腹泻,尤其是经期女性和孩子,要穿带腰带的衣物,避免腹部裸露。
文化传承 老习俗里的养生哲学
农历十月初九作为东斗星君下降日,传统习俗中,道教宫观会举行隆重的法会,信众们会前往祭祀祈福,祈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家庭和睦、事业顺利、招财进宝。这些习俗看似带有宗教色彩,实则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注重养生的智慧。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人们通过观察自然规律,总结出一系列顺应时节的生活习惯,以此抵御疾病、保障健康。农历十月初九处于秋冬交替之际,气温骤降,寒气加重,正是疾病高发期,此时强调吃温热滋补的食物、做好保暖、规律作息,都是为了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增强御寒能力。而糖炒栗子和烤红薯都是秋冬季节的应季食材,温热属性契合时节需求,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抵御寒冷,是古人对食材特性的精准把握。
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水平也大幅提高,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宝妈来说,带着孩子一起践行这些习俗,不仅能让家人收获健康,还能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感受生活中的仪式感。全家一起炒栗子、烤红薯,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增进感情;一起养成早睡晚起、注重保暖的习惯,让健康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
这些简单的习俗,传递的是对家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它不需要复杂的流程,不需要昂贵的成本,只需用心对待每一顿饭、每一次作息、每一次保暖,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收获平安与健康。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养生不在于轰轰烈烈的行动,而在于融入日常的点滴坚持,顺应自然、关爱自己和家人,就是最好的祈福方式。
结语
农历十月初九的 “吃二样,做二事”,是传统民俗的传承,更是秋冬养生的实用指南。糖炒栗子和烤红薯,不仅是承载美好寓意的福气美食,更是滋养身心的应季食材;早睡晚起和保暖防寒,不仅是顺应时节的生活习惯,更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举措。
作为宝妈,我们最期盼的就是家人平安健康。明天,不妨和家人一起,动手做一锅香甜的糖炒栗子和烤红薯,让温暖的味道萦绕舌尖;调整作息,早睡晚起,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添衣保暖,守护好每个关键部位,抵御寒气入侵。这些简单的行动,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最真挚的祝福。
传统习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贴近生活、实用有效。它告诉我们,生活的仪式感不在于奢华,而在于用心;健康的守护不在于昂贵的补品,而在于顺应自然的日常。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带着对家人的关爱,践行这些老习俗,让平安、健康、吉祥伴随全家一整年。记住,最简单的生活仪式,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祝福。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