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负债金额差距断崖:美国38万亿,印度2.18万亿,中国多少?

2025年,美债突破38万亿美元,印度债市被外资“踩踏式”抛售,而我国则在加速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

三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映照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发展前景。

有人在举债维稳,有人在被资本抛弃,也有人在以政策的精准操作,为增长蓄力。

债务、货币与信心,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硬通货”。

美国:借钱“续命”

2025年10月,当美国财政部公布那串长到让人眼花的数字——38万亿美元时,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

要知道,这个债务规模比1946年二战结束时的最高点还高。

更夸张的是,这笔钱相当于2024年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的GDP总和还要多出七倍多,而且还在继续涨。

美国的债务增长史,说白了就是一部“印钞机的奋斗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债务才2千多亿美元,到了七十年代,也才5千多亿。

可自从21世纪开头那几年起,美国就彻底刹不住车。

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美联储为了救市大开水龙头,几万亿美元的钞票一夜之间“凭空出现”。

到了2020年疫情时期,又是一轮撒钱,直接把国债推上了天花板。

去年刚破35万亿,今年一口气飙到38万亿,简直是“坐火箭”速度。

问题是,这些钱都花哪去了?

看看拜登那几年推出的法案就知道。

1.9万亿的纾困、1.7万亿的联邦支出、1.2万亿的拨款……

左手救市,右手发福利。

好不容易换届了,特朗普上台,一边削减支出,一边又来个4.5万亿的减税大礼包。

这就像一个已经透支信用卡的人,还拼命去贷款买跑车。

表面看“刺激经济”,其实是把账推给了后人。

2025年,美国财政支出差不多6万亿美元,其中光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就占掉近三分之一,社会保障也得要上万亿。

再加上各种军费、援助、项目拨款,钱花得眼都不眨。

尤其是利息支出,现在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7%。

就连穆迪都撑不住了。

2025年5月,他们直接下调美国的信用级。

毕竟,美债早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未爆炸弹”,靠“借新还旧”维持循环,一旦信任塌方,后果不堪设想。

更尴尬的是,美国为了减轻压力,还在今年弄了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政府效率部”.

甚至关了国际开发署,还推出什么“稳定币法案”,加关税、限支出,样样都号称为“节流”。

可这些操作本质上只是面子工程。

国债上限呢?早在1917年定的115亿美元,2021年已经涨到31.4万亿,2023年又暂停到今年。

等到今年一开年,直接拉到36.1万亿。

这下,美国财政部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债都欠这么多了,再多也无所谓。

印度为发展“举债”冒险

再看看印度,表面上热闹非凡,可要掀开那本账本,数字可一点也不好看。

至2025年10月,他们的国债总额大约2.18万亿美元。

听上去比美国小多了,可别忘了,他们的GDP也才三万亿美元出头。

这笔债一折算,杠杆比其实相当高。

印度嘴上说“借钱发展”,但现实是,这债已经成了“悬在头顶的石头”。

2025年上半年,印度债市的震荡就没停过。

外资一会儿涌入,一会儿又集体撤出。

1月8日那天,外资抛售了超7亿固定收益证券。

为什么?

因为印度的经济基本面在变差。

卢比在跌,物价在涨,国际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

去年印度债券一度吸引大量资金流入,可这股热潮没维持多久。

等到2025年5月印巴冲突爆发、无人机被打下、股债双跌,外资立马抽腿。

那几天,印度外资银行净卖出1063亿卢比债券,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卢比汇率也一泻千里。

于是,他们的银行开始动用外汇储备来稳汇率。

可问题是,外储也不是无底洞。

到了8月12日,国债价格又跌到新低。

政府呢?一边喊稳市场,一边继续发债。

接下来还要借6.8万亿,目标是把赤字控制在GDP的4.4%。

听起来挺“有计划”,但现实很骨感。

因为莫迪同时宣布降低消费税,这一下少收了4800亿卢比,等于财政收入自己掏了个窟窿。

印度的财政模式,说白了,就是“靠债填坑”。

只不过这个坑,一边挖,一边填。

表面上看在搞基建、补贴、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大部分钱被地方政府和各邦的赤字吞噬。

每次经济数据不好看,中央就加码支出;每逢选举年,又得搞民生补贴、买票政策。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靠高收益债吸引外资,靠货币政策稳表面。

但印度和美国不一样,美国靠美元霸权撑着,印度没有。

卢比一贬,债务立刻变贵。

通胀一上,老百姓首当其冲。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资本市场结构很脆。

外资一撤,流动性立刻紧张。

虽然本土银行在买债,但那其实是被动托底。

长期看,若没有实质性产业支撑和出口增长,债务风险迟早要爆。

我国稳中求进的“控债样本”

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约13万亿美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

相比之下,我国的债务显然要理性得多。

2025年上半年,国债的发行超过7万亿人民币。

这说明一件事:债务结构是低成本、长周期、可控的。

再看货币政策,央行在11月4日恢复国债买卖,投了两百亿。

11月5日又搞了7千亿回购,并计划加量续6个月。

而且,不同于美国那种“救火式印钞”,我们是在精准调控。

这几年外界常拿“地方债”说事,仿佛我们的债务风险要爆。

可真要细看结构,我们的债务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外债比例更低。

债务虽增,但大部分是内部循环,掌控在自己手里。

而且我国的债券市场深度足够,波动小、风险低。

更关键的是,我国借债不是为“续命”,而是为“发展”。

比如特债投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基础设施升级,这些项目未来能产生收益,能反哺经济增长。

地方专项债用于城市建设、交通、民生等领域,也能形成实体资产。

与美国那种“借钱补洞”的模式完全不同,我们是在“借钱造未来”。

再看财政。

过去几年,我们的赤字率一直在3%左右,远低于美印那种动不动就破5%的水平。

而且中央政府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的力度越来越大,从审批、用途、风险评估全链条管控。

换句话说,我国的债务是“有计划地扩张”,不是乱借乱花。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投资者越来越看好我们的国债。

低风险、稳收益,加上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让债券成了动荡市场中的“避风港”。

反观美国,美债收益率再高,也抵不过信用疑云。

印度呢?收益高到诱人,但随时可能踩雷。

从经济逻辑上讲,债务并不可怕,要看怎么借、借给谁、借来干什么。

如今,全球经济仍在低谷,三国的财政选择成了镜子。

所以,当别人为“38万亿”惊呼、为“2.18万亿”担忧时,我们那笔稳中有序、用之有度的国债,反而成了最值得安心的存在。


参考文献:

印度据悉计划维持下半财年举债计划 不会削减资本支出,环球市场播报,2025年09月11日

印度债券资金外流创 2020 年以来新高,华尔街见闻,2025-01-10

印巴冲突引发恐慌,外国银行抛售创纪录的印度国债,华尔街见闻,2025-05-09

视频丨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 40亿美元主权债券被超额认购,央视新闻,2025-11-06

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国债专项债齐发力,中国经济“债”见强劲动力,央视网,2025年07月26日

央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释放什么信号,滚动播报,2025年11月05日

印度国债料难止颓势 美方高关税施压令财政举债担忧发酵,环球市场播报,2025年08月12日

37204886498253美元!美国国债猛涨,特朗普快守不住了,中国新闻网,2025-08-28

高盛CEO警告:美国38万亿美元国债或迎来“清算时刻”,球市场播报,2025年10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财经   中美   断崖   印度   美国   中国   金额   差距   国债   债务   美元   支出   我国   债券   外资   收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