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网友拍摄上海万象城那家网红面包店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
不是因为往常排队排到街角的盛况,而是镜头里店员正把一筐筐还带着热乎麦香的面包,往黑色垃圾袋里塞。
关键是,网友凑过去看,这些面包的赏味期,明明还有两天。
网友:“这还有两天才过期,打折卖不行吗?便宜点总比扔了强啊!”
结果店员头都没抬,就一句:“规定就是当天销毁,打折影响牌子调性。”
这话听着气人,但你细想,刚出炉时几十块一个的“网红款”,这会儿连进慈善箱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跟着垃圾一起被拉走。
小时候背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前只当是课本里的古训,现在看着垃圾桶里的面包,突然有点扎心。
咱们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真到了日常里,半块没吃完的面包、剩下的外卖,随手扔的时候很少有人多想。
但你知道吗?有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白白浪费的粮食,足足有13亿吨——这个数,够好几亿人告别饥饿。
放在咱们国家,光餐饮环节浪费的食物,就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啥概念?你餐桌上倒掉的一碗剩饭、半块面包,背后可能是农民在地里种了几个月的庄稼,是耕地里耗掉的水和肥料。
可现在倒好,“宁肯扔了,也不折价”的规矩,把这份“不易”变得像张废纸。
其实这种事,不只是咱们国内有。全球范围看,食品浪费这事儿,都挺触目惊心的。
美国农业部算过一笔账,他们国家每年近40%的食物,最后都进了垃圾桶。
超市里长得歪瓜裂枣的蔬菜、餐馆里没吃完的套餐、面包店里当天没卖完的糕点,全是“行业规则”下的牺牲品。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法国早在2016年就立法了:超市没卖完的食品,必须捐给慈善机构或者食品银行,敢随便扔的,最高能罚7500欧元。
但可惜,这样的国家太少了。多数地方还是把商业利益看得比减少浪费重,毕竟对商家来说,算账才是第一要务。
那面包店为啥非要扔?真不是他们故意跟粮食过不去,而是背后的商业逻辑在较劲。
对网红面包店来说,“当日现烤”是他们卖高价的核心底气。
你想啊,要是今天没卖完的面包,明天打折卖,消费者下次就会等打折,还会怀疑“是不是不新鲜了”。
长期下来,品牌的“高端调性”就没了,这损失可比扔几筐面包大得多。
有人说,那捐出去不行吗?看着是好事,但实际操作里全是麻烦。
面包要运到慈善机构,得有冷链车吧?得有人盯着储存吧?
更关键的是食品安全,万一有人吃了捐的面包不舒服,责任算谁的?企业怕担风险,干脆就不碰了。
但也不是所有店都这么“死板”,现在不少企业开始找平衡了。
有的面包店用大数据算客流,今天能卖多少就烤多少,面团量卡得死死的,从根上减少浪费;
有的跟公益组织合作,临期面包一出炉就赶紧运去社区食堂,既不用担储存风险,面包也没浪费;
还有的傍晚卖“尾货分享盒”,把剩下的面包打包,按成本价卖,既保住了“当日现烤”的招牌,消费者也乐意捡个实惠。
这些尝试规模不算大,但至少说明:商业账本上,社会责任不是只能亏的项。
要是企业能把“不浪费”当成新的品牌亮点,那些面包也不用再进垃圾桶了。
而且现在政策也在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餐馆得提醒顾客少点餐,超市处理临期食品也有了规矩。
政府还帮着建食品银行、社区共享冰箱,给捐食品的企业减税,就是想降低企业的负担,让他们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说到底,网红面包店扔面包这事儿,不是单纯的“黑心”或“无奈”,而是商业利益、社会责任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
矛盾不是解不开的,只要企业肯动脑子,政策肯搭把手,消费者也愿意配合。
咱们小时候背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不会只是句口号。
毕竟,好端端的面包,本该进肚子,而不是进垃圾桶。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