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山汉水|青山寻源:古代青山辖境古驿站、古道、塘铺、古村镇

文字|靳小锋|编审|#愚公文旅#|授权刊发|#子溪的渠#捡拾时光#郧山汉水靳氏家谱

请加关注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在古代,郧县(今郧阳区)交通虽以水路为主,但陆路交通也并未中断,为本地商贸发展和对外交往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郧阳东南部的青山镇更是郧阳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交通枢纽的往来频繁,承载着入郧(郧阳府)达均(均州)的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古道主要分为驿道、盐道、神道,它们共同组成郧阳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汉江上中游区城商贸提供道路支撑,促进商贸业的繁荣发展。

第一节 驿道

一、青山境内的主要驿道及驿站

驿道也称古驿道,是中国古代国家、省级陆路交通干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等,同时也是古商贸往来大道。如著名的秦皇古驿道、丝绸之路、湖广驿道、南襄驿道等。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

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没有电信通信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商贸物流中转站。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有相似之处。

清代,境内驿道不断延伸。据清同治年间修编的《郧阳府志》和《郧县志》记载,以郧阳府城为中心通往周边地区和境内各县的主驿道主要有东南西北四条,其中:

(一)向东驿道

由郧县城县前铺出发,经蓼池、远河、黄洋湾、石河至均州黄洋铺,再由均州南关总铺东南行经双栗铺、石板滩、草店,然后向东经青徽铺,迤东至土陂铺、姚十铺、青石铺、界山铺,出境达谷城县王家铺,又由均州城沿汉水右岸曲折下行至均口(丹江口)沙陀营60公里入光华县田家湾,可抵襄阳和河南。

(二)向南驿道

由郧县城县前铺出发,经小岭、花果、西沟、桃林铺、板桥铺、牛心铺、泰山铺、堤坪、羊峪至房县。或郧县老渡口西行,在辽瓦杨家沟入堵河,经黄龙铺、罄口铺、姚坪铺、界山铺到房县。然后向东经温泉、马栏、青峰抵保康县永安铺。或从军马店、文昌铺、陈家铺、界山铺接竹山县。

二、县大道

“大道”即百姓交往的人行道,其实是山间小路,是人们来往频繁的通达境内城乡的人行道,也是人们进行商贸活动的人行便道。

从新修的县志可知,清朝至民国时期,郧县境内有5条人行大道,以县城为中心,通往毗邻各县,总里程322.5公里。但在这5条大道中,青山境内则占其二。

(1) 郧均大道:由县城经老渡口、蓼池至均州(今丹江口市)黄洋铺,全程40公里;

(2) 郧房大道:由县城经老渡口、万家坪、土门、十堰、大川、五谷、吊桥、土城、百鸡铺至房县城,全程87.5公里;

(五) 县乡道

郧县现有县乡道共8条,187.927公里。其中,县级道5条,155.443公里,乡道3条,32.484公里。县道分别是,白白路44.238公里,黄刘路27.159公里,石白路46.762 公里,土天路12.785公里,江白路24.499公里;乡道分别是,郧桂路13.902公里,茶青路14.432公里,马谭路4.15公里。

茶青路

茶青路(茶店至青山)始建于1977年,由民工建勤所建的一条等外路,总投资400余万元。此路起自茶店镇集镇,途经花庙沟、九里岗,止于青山镇,全长14.432公里,是茶店镇通往青山镇的主干道。

三、古渡(航运)

《郧阳志.建制卷.津》P206载:远河渡、白果树渡、蓼池渡

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卷二.山川.潭》P140载:远河渡、蓼池渡

远河,县东六十里,源出陕,流入汉江。

远河渡,县东南六十里。

蓼池渡城东七十里。

白果树渡城东四十里。

琵琶滩渡城东二十里

蓼池潭汉水至此汇为深渊,潜鱼甚多。在蓼池保。

上世纪的青山蓼池渡口船票

郧县辖区水路交通有汉江、堵河及滔河水库三大水系,通航里程237千米。自郧县港逆江而上102千米,经郧西县境入陕西省白河县;顺流而下756千米抵达武汉市。

1979年,有港口码头7个,船舶51艘,年客运量3万人次,货运量7万吨。2008年辖区客运航线8条,其中,汉江5条航线,堵河郧县段有3条航线。汉水主航道可通500 吨级船舶。临时货运航线多条,港口、码头、临时停靠点151个。

(一)客运

1979年,全县水路客运1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4.25万人/千米。1989 年,客运48.3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00万人/千米。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村村通公路工程,水路客运量有所减少。2008年,船舶客位由1991年的1252个增加到1826个。

(二)货运

1979年,全县水路货运31.66万吨,货运周转量3976.32万吨/千米。1985年6月,县航运公司第一次试装运二汽商品汽车,到11月共运输商品汽车5次884台,分别送往上海、南京、芜湖、长沙、武汉等地。1989年,水路货运16.2万吨,货运周转量50970万吨/千米。1991年,郧县港在丹江口库区内逐步形成以煤、石油、化肥、粮食、草、木头、牲畜、百货、山货、药材、石膏石、红砂、矿石等为主的水上货物运输体系。水路运输船舶由小船换大船,木船换钢船,挂机换卧机,肩挑背驮的运输装卸方式被机械化装卸运输方式代替,水路运输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清.同治版《郧县志.营建卷四.街市》载:远河口、万家坪

二、青山境内的那些塘、铺、古村镇

清代的驿传,中央由兵部车架清吏司主管,司内设有驿传,脚力、马政、递传等科和马档房;地方上在省、府、县三级分别专设相应的管理机构。湖北省境内的驿传组织有驿、塘所、铺等。据《湖北通志.宣统志》记载:全省共设驿70处,共有驿马2470匹,其中郧阳设驿1处;全省设铺866处,有铺司、铺兵共4082名,其中郧阳设铺71处。

据同治《郧县志》记载:当时郧县境内的塘、铺驿路网络已自成体系。以郧县城关为中心,向周围7个方向修建有塘道,分别为:前管东陆路、前管南陆路,前管西南陆路、前管西陆路、中管东北陆路、中管东陆路、中管西陆路。塘分陆塘和汛塘两种,每塘均设有公馆,门前插有旗杆作为标志。陆塘为清代官府在陆路设置的维护治安、传递公文、驻有武装人员的机构,也称陆堂。

全县共设塘29座,辖塘兵298名;又以县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建有驿道,分别为:向东通往均县的郧均驿道,向西通往郧西的两郧驿道,向南通往房县的郧房驿道和向北通往豫、陕的郧北驿道。在4条驿道上共设铺18处,以县前铺为总铺,每铺设铺司1人,共辖铺兵84人。

郧县的塘、铺驿道网络在十堰地区境内形成了四条半马路。如以十堰为中心,这四条半马路走向分别为:一条由十堰向北,经小岭铺、大福铺通往郧县城;第二条路由十堰向东经茅箭塘、茅塔塘通往均县,此路从茅箭塘向南有一条岔道通往房县;第三条路由十堰向西经花果园塘、黄龙滩塘西出县境内通往陕西;第四条路由十堰向西经花果铺、转向西南经西沟铺、岳家铺通向房县;半条路指从花果铺经小岭铺到郧县。

清历时二百余年,其间驿运组织虽有变化,但境内的驿道走向却基本固定。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掌官全国铁路、邮政、电政、驿传、水运等运输业务后,驿传的作用日渐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所取代。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驿站全部裁撤。至此,驿道从名义上被取销了,但鄂西北山区的原有驿道仍是山 区 人民从事交通运输的主要道路。

郧阳与巴蜀秦陇毗连,万山险壑,林深菁密,怪石蹬距,横亘如列屏,昔日舟车不通,食盐,火油等,只得肩挑背扛,背夫用扁担背篓和血汗换回。有些路上凭地名就可领略到险峻。如“阎王鼻子”,“鬼门关”“脚痛垭”等,悬崖下摔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时有首歌谣唱道:

四脚爬坡百步梯,丁杵磨烂篾背篓。

儿背盐砣爹背日,空脚背回空背篓。

爹把儿子背成人,儿子把爹背进土。

挑夫背夫们的凄苦由此可见一斑!历朝历代,传道公文,官员视察,贡品运输及实施统治,都必须要有人马可行之道。在郧阳这个鄂西北大山深处修路,工程浩繁,耗资巨大。所以只修有几条道,通内达外,这就是所谓的“古驿道”。清代,郧阳在驿道上或15公里,或25公里,便有驿站和驿馆,接待来往官差衙役。站驿馆也叫“铺”,后演衍成了地名。

铺舍序曰:事有似轻而实重者,铺舍是也。盖天下犹命令犹气脉之运,气脉不通,则身必痿痺2;命令不行。想子滞。故理国之法有似理身,常宣导其气,勿使壅阚而已刘晏募善走者,觇知四方之情,诚亦有见于此。然以四)情,而藉一人之身知之,孰与传命之卒均其道里,节其劳谈继绳绳,不疾而速之愈乎?是固不可以为轻而忽之也。

铺舍。

过远河山,为余莅荆时参郧旧路,感而赋此

曾识郧边鸟道闲,西来重渡汉江山。

棠怜召伯谁相忆,桃笑刘郎又却还。

千忆身飞秦岭上,羁孤愁结郢云间。

羊肠何必摧车轴,道路从知老更艰。

《郧阳志.建制卷.铺边》载:P165界山铺、远河铺、蓼池铺

郧县总铺,在县前。旧八铺,洪武初知县马伯庸建。成化十二年添设府卫,又增置十铺,共一十八铺。

远河铺 六十里。以上俱在县东至均州路。

界山铺 二十五里。

燎石铺 四十里。

远河铺 六十里。以上俱在县东至均州路。

前营东陆路:

东路由总铺十五里至神定铺,十五里至界山铺,十五里至蓼池铺,十五里至远河铺,十五里至均州黄洋铺止。南路由总铺二十里至白鹤铺,二十里至小岭铺,三十里至花园铺,二十里至西沟铺,四十里至岳家铺,四十里至房县桃林铺止。西路由总铺三十五里至马昌铺,二十里至红门铺,二十里至青铜铺,三十里至郧西箭流铺止。北路由总铺二十里至杨溪铺,二十里至余家铺,三十里至白桑铺,三十里梅家铺,四十里至官亭铺,四十里交河南淅川界止。

以上二十铺额设铺兵六十六名,每兵每年领银六两一钱,共领银四百零二两六钱。咸丰七年,奉文载汰,酌提十分之四改为差递,核计提银一百六十一两四分。经前县景汇酌留县前总铺,南路酌留小岭、花园、西沟、岳家,西路酌留马昌、红门、青桐等九铺,共铺兵三十三名,所领工食按照每名六两一钱,其不敷之银各县自行捐廉发给。嘉庆年间改设郧阳镇,添设东关、界山二站递送提镇公文。

元末至明清时期,处于中国东西南北之枢纽又山高谷深的鄂西北,战略意义重大,历次农民起义皆深度涉及。明代,朝廷为此在郧阳府城(今十堰市郧阳区),专设郧阳抚台,辖制鄂陕川豫四省。以郧阳府为中心到各县及边关的通衢要地,皆设有军政据点,远河铺、界山铺便是其中。

东关站三十里至界山站,三十里至均州远河站止。以上二站每站健夫四名,共八名,每名日领工食银五分,合计日支银四钱,大建月领银十二两,小建月领银十一两六钱,按月给发造报。)

蓼池塘 五十里,兵七名

远河塘 六十里,兵十名

部分内容摘自 撰稿:王贤九 编审:柳长毅 蓝云军

参考资料

1.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郧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郧阳区史志办公室:《郧县志》,长江出版社2015年版。

3.《郧县志》,同治丙寅版,鄂十郧图字1998年第21号。

4.柳长毅、匡裕从:《郧阳文化论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5.司马迁著、李志敏点校:《史记》,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

6.《郧阳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

7.《郧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

8. 王一军:《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9.傅广典:《郧阳文化考察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5期。

青山境内的古村镇

郧阳身居鄂西北群山万壑之中,自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是,生活在这里的我们的先民,从来没有停下走出大山,探索未知的脚步。他们用坚强和毅力,用时间和智慧开拓出了一条条通向外界、通向未来、通向希望,穿越时空的路——古驿道!

早在石器时代郧阳地区,已经有古人类在活动,踩出了山间小径,形成了当地最早的山道。郧阳最早与外界相通的道路是由楚人的先祖们在由中原地区南迁时,涉汉水、翻武当披荆斩棘踏出的道路。

约公元前1200年,楚人羽翼渐丰,已不满足于周的加封,与周反目。周昭王率师涉汉击楚,楚人翻武当,经郧阳地区向宜昌地区的荆山、沮水一带进行第二次南迁。楚人与周人间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郧阳与房县、保康、远安、当阳之间,开辟出了一条重要的行军道路,后被作为驿道。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是中国古代道路的开拓和初级发展阶段。隋、唐两代对兴修道路、发展交通有其重大的贡献。明代因驿运合一互相产生干扰,专门另成立了专司货物还御的机构一递运所,形成了驿站、递运所、急递铺三套驿传机构谷可其职。明末,因连年战争使湖北省培内驿运和驿站遭到严里破坏,郧阳一带尤甚。

当时郧阳道的守将高斗枢在其《守郧纪略”中"还了自已由荆州到郧阳任职路上的见闻:“所经荆门、宜城,城邑无恙,而村落已空……,自襄至郧,则城邑不堪言,而出城竞不见人,村洛只存废址,欲觅一椽一瓦,俱不可得矣”。足见其驿道虫但笄站和驿运组织已荡然无存了。高斗枢自襄至郧沿途必经十堰。境内的茅塔、茅箭、十堰等地。清初,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驿路不通,驿政废驰,驿运困难重重,直至康熙年间才逐渐好转。

《郧阳志.建置卷.里社》P167载:罗溪保、蓼池保、远河保、石厂保、秦店保


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卷二.里社》P163载:秦店保、蓼池保、远河保、万家保、界山保等

秦家坪在黑虎保。

尖山坪在尖山保。

万家坪与白石坪相连,在万家保。

天沟坪在唐家河保。

明《万历.郧阳府志.村镇》P140载:万家村

部分内容摘自“今日头条”秦楚刊号杨正林所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历史   青山   汉水   村镇   古道   驿站   古代   郧县   驿道   房县   界山   陆路   境内   汉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