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在干什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像野火一样烧遍全国,街头巷尾挤满了欢呼雀跃的人群;鞭炮声、口号声震得窗户嗡嗡作响。就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在做什么呢?

蒋介石

这一天重庆的清晨刚过,接到消息的蒋介石,就已经坐在书桌前,反复修改广播稿了。上午10点,他准时出现在中央广播电台,对着话筒发表了那篇后来被热议的广播文告。他说:要“以德报怨”不对日本军民报复,则成日本执行投降条款。这话听起来大度,却悄悄地把受降的主导权,攥在了自己手里。毕竟早在3天前,他就连发命令让八路军、新四军原地待命,却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队紧急往敌占区赶,要让嫡系部队“优先接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要把共产党排除在受降之外。

毛主席

而在千里之外的延安,当日本天皇投降的电报,传到窑洞时,毛主席拿起电报,一字一句看了三遍。据警卫员回忆,主席看完电报抬起头自言自语地说:“日本终于投降了,好啊!抗战八年总算胜利了!”话音里有释然,但更多的是冷静。没等警卫欢呼完,他就立刻让警卫员:“叫政治局的同志来开紧急会议。”毛主席当场拍板:“八路军、新四军立刻对附近的日伪军发起反攻,能收复的地盘绝不放手,尤其是华北的一些交通要道,必须抢在国民党部队到来之前控制住。


毛主席的胆略有多惊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月,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正式邀请毛主席赴重庆进行谈判,并堂而皇之地表示要与毛泽东“共商国是”。毛主席迅速应邀,前往重庆,反客为主,主动掌控局势,展示了他超凡的胆略,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智慧。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毛主席

进入1945年,日本在绝望中展开了最后的挣扎。8月6日与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两座城市投下了原子弹;8月9日,百万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这一系列行动加速了日本的覆灭。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事实上,在8月10日晚,朱德总司令已经发布了全面进攻的命令,要求日军立即投降,否则将被彻底消灭。随后的第二天,毛主席便提前布置了进军东北的战略。


毛主席当初做出的“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最终显示出了巨大的战略优势,直接为接收日军投降铺平了道路。而蒋介石则长期奉行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政策,结果他将军队部署在了远离前线的西北与西南地区,想要接受日军投降时却因为距离太远而无法及时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自私的私利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发布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令:一方面要求国民党各战区加紧推进,以尽快接收日军投降;另一方面却命令第十八集团军(即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原地待命。如此荒谬且卑鄙的举动,令人不禁质疑其目的与动机。


蒋介石在战时不肯与日军正面交锋,藏兵西南和西北,以保存有生力量;然而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他却急不可待地想将部队从这些地区调往重要城市与交通要道,目的就是要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不惜与共产党争夺胜利的权利。


更为荒唐的是,蒋介石为了换取美国对他打内战的支持,出卖了中国作为战胜国应得的若干利益,包括将外蒙古割让给苏联,目的是为了争取苏联对他打内战的支持。更不道德的是,他竟然赦免了日本战犯,并将冈村宁次请为顾问。为了私利,蒋介石不惜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抛诸脑后,注定了他的失败。


1945年,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重庆

蒋介石此时急于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但他面对三大难题:第一,国内人民普遍反对内战;第二,国际社会,包括美国、苏联、英国等国,都不支持中国再爆发内战;第三,他的部队大部分驻扎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缺乏足够的战斗力和资源进行内战。


蒋介石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快消灭共产党,因此,在日本投降之际,他迫不及待地发出三封电报,诚邀毛主席赴重庆“共商大计”。蒋介石此举是他多年来运用“术”的一贯手法,他曾用这些手段征服过众多军阀,现在他企图同样的策略来对付共产党。


蒋介石的举动虽然极具欺骗性,试图装作和平谈判的姿态,但实际的目的显然是:若毛主席拒绝赴重庆,他便可将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若毛主席答应,他则准备通过谈判施加压力迫使共产党妥协。同时,蒋介石还打算借此机会调动军队,为即将到来的内战做准备,争取时间。


毛主席当然洞察蒋介石的心思,但他经过冷静分析后,依然决定赴重庆谈判。此举正是毛主席的非凡胆识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在赴重庆之前已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派遣最能打仗的将领前往东北,同时派遣一半的中央委员赴东北,力求尽快抢占这一战略要地。


为什么说抢占东北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呢?苏联已经出兵东北,消灭了关东军,并准备将中国东北变为其势力范围。斯大林力促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但毛主席深知这是关键时刻,绝不能错失战略机遇。因此,毛主席的这一决策,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为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在延安机场向欢送的军民挥帽告别

△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在延安机场向欢送的军民挥帽告别。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飞抵重庆机场,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与前来机场迎接的张澜热情握手致意。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消息如惊雷一般在山城上空震荡。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特地赋诗一首,称毛泽东的行动是“弥天大勇”,毛泽东也将在陕北的一首旧作《沁园春·雪》回赠老友柳亚子。


毛泽东亲笔手书:《沁园春·雪》

毛泽东的诗作《沁园春·雪》在重庆公开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国民党曾组织众多文章高手创作了几十首《沁园春》词作,但没有一首能与毛泽东的作品相提并论。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同抵达重庆,途中由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将军陪同。在重庆,蒋介石只是派了一个代表在机场迎接,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则纷纷前来接机。毛主席借此机会发表了简短而直接的讲话,强调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1945年,毛主席和蒋介石握手

1945年8月28日晚上八点,毛主席在重庆歌乐山南麓双河街蒋介石林园官邸出席蒋介石为他举行的欢迎晚宴,与略带尴尬笑容的蒋介石握手致意。(有道是:握手、举杯、碰杯“三连击”)


1945年,毛主席和蒋介石举杯共饮


1945年,毛主席和蒋介石碰杯

毛主席深知蒋介石让他赴重庆表面是和平谈判,实际却是为内战做准备。然而,毛主席并不在乎这些,他更看重的是利用这一舞台推进统一战线的建设。毛主席凭借这一时机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巧妙地通过谈判争取更多支持,推动了和平与合作的进程。


毛主席在重庆的这43天,除了主持谈判外,还积极与各界人士展开接触,包括一些最为反共的国民党高层,如陈立夫、戴季陶等人。毛主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风度,甚至与他们谈笑风生,令他们感到颇为尴尬。


在此期间,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争端,指责共产党“另起炉灶”。毛主席立刻回应:“我同样不主张‘另起炉灶’,但蒋介石得先管我们的饭。如果他不管我们,我怎么能不另起炉灶?我们是谁?我们是全中国的人民,蒋介石管饭吗?”


毛主席在重庆最为欣慰的,是他看到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的希望已投向共产党。重庆之行,不仅让毛主席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还增强了他的战略判断力和信心。


总的来说,重庆谈判成为蒋介石自摆乌龙的典型案例,蒋介石原想利用这一机会算计毛主席,却被毛主席以巧妙的策略和非凡的胆略反将一军。毛主席不仅在危难中毫不退缩,而且通过重庆这一平台,成功推进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胆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蒋介石   当天   重庆   日本   内战   共产党   苏联   延安   电报   目的   胆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