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印巴局势和克什米尔问题引人注目。其实纵观克什米尔地区,直到20世纪,都尚存着中国最后一个名义上的“藩属国”。
1885年《中法新约》和1895年《马关条约》,导致清政权统治下的中国,丧失了两个最主要的朝贡国——越南、朝鲜。
可在此之后,仍有一个内陆亚洲的小国,向中国“朝贡”,维持形式上的“藩属”,直到1974年,这个小国才被巴基斯坦吞并。
这个小国,就是位于巴控克什米尔东北部的坎巨提。
坎巨提,别名乾竺特,又名洪扎、罕萨。位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西侧。东邻中国新疆,西接阿富汗,在广义上属于克什米尔地区。
根据史料推测,坎巨提大约在乾隆时期向清政府朝贡。
当然,依照“十全老人”的好大喜功,很多所谓“朝贡国”其实是掺杂水分的,例如像阿富汗、布哈拉这样的地区强权,也被算成“朝贡国”。
而坎巨提所谓的“朝贡”,说是向天朝上国缴纳贡品,其实分析起来也非常抽象。
坎巨提并不直接同中央政府往来,在绝大多数时候,仅仅同新疆地区打交道。
他们的“朝贡”方式是:派某个酋长土帅,前往新疆觐见,交出土特产,以示藩属地位;然后新疆这边的官员再回赐丝绸缎子等物品。这样一轮“朝贡”就算完成了:
乾隆二十六年,其酋有黑斯娄者,始内附,即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柱奏称“乾竺特伯克黑斯娄遣子贡金”者也。
每岁贡中国砂金一两五钱,派之民,农户收麦十二斤,畜牧家则户收羊羔一,以集此款,无他徭也。贡使至,朝廷赏大缎两端,其贡至宣统间不绝。
《清史稿·属国传》
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不过就是某种以物易物的买卖而已。
而且,坎巨提在向中国“朝贡”的同时,也在向其他政权“朝贡”。
18世纪后期,这里屈服于阿富汗杜兰尼王朝;19世纪上半叶,这里一度被锡克帝国征服;19世纪60年代起,这里向查谟—克什米尔的多格拉王朝进贡。
而到19世纪后期,坎巨提一度被英国征服。
总体而言,这里是多方势力的交汇点,在强大政权间反复易手。
除以物易物的“朝贡”外,坎巨提这个小国还盛行劫掠,作为经济生产的重要补充。
据英国探险者记载,坎巨提盛产劫匪,拦路抢劫和人口贩卖之风盛行。坎巨提酋长经常带领部族兵众,劫掠过路的商旅,劫走财物。
英属印度商人、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游牧民、亲英的查谟土邦、过路的英国旅行者、甚至中国新疆地区的农牧民……都曾遭受过劫掠。
劫走的俘虏,往往被卖到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大城市的奴隶市场上。阿古柏侵占新疆时期,喀什的奴隶市场也接受了大量坎巨提送来的奴隶。
那么为何会发展至此呢?归根到底,还是这个高山小国经济太穷、环境太险恶了。
坎巨提地处喀喇昆仑山脉之中,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形险峻崎岖,无力产出富余的物资,也无力供养过多的人口。
按《清史稿》记载:
(坎巨提)东西宽二十里,南北长六百里。两山夹立,广大峻削……所辖村庄二十五,城中居民二千余人,其在各庄者约五千余人,城乡大小头目一百四十。
《清史稿·属国传》
然而,即便如此狭小之国,却由于地处势力交汇点,而频频卷入列强们的斗争中。
19世纪后期,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1888~1891年,英国和沙俄分别有军事代表进入该地。
1891年,英国为扩张势力,抢占先机,发动洪扎-纳噶尔战役,将坎巨提及周边纳入其势力范围。
自1892年起,为争夺对坎巨提的控制权,英国、沙俄、清政府,三方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谈判,但结果,是谁也未能说服谁。
坎巨提问题自此也复杂起来:既是中国的“藩属”,又是英属印度的“附属邦”,同时沙俄在此也维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到20世纪初期,英俄为遏制新兴的德国,遂停止在亚洲的博弈,结成协约国联盟。与此同时,清政府和民国忙于内地事务,无暇顾及边疆。坎巨提也就维持了上述状态。
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因二战元气大伤,准备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沉寂近半个世纪的坎巨提(洪扎),才再度映入视野。
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此时,坎巨提已经在南亚穆斯林圈中浸染已久,对巴基斯坦的认同感无疑更高,遂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也曾照会民国政府,但彼时的蒋介石更无暇顾及边疆,所以就稀里糊涂放弃了这最后一个名义上的藩属国。
1963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划定边界,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作为补偿,喀喇昆仑山脉的另外地段则划归中国。
1974年,巴基斯坦进行“改土归流”,坎巨提并入巴控克什米尔。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