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周最重要诸侯国之一的齐国,疆域占据今天的山东省大部,历史上存续约800年。这个最初“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贫弱之国,如何通过“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官山海”等变革走上崛起之路?齐国创办的稷下学宫,怎样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寻古中国·齐鲁记》
第三集《强齐称雄》
与你一起探寻
齐国如何实现富国强兵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何以成为思想激荡、百家争鸣之地
△山东高青陈庄—唐口遗址
△高青陈庄—唐口遗址出土青铜觥的铭文
《史记》记载,齐国开国国君为太公姜尚,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姜太公,他因辅佐周文王、武王有功,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在山东高青陈庄—唐口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件青铜觥,镌铸“丰肇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铭文,考古研究认为“祖甲齐公”是指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该墓墓主应为齐太公孙辈姜丰。历史上的姜太公经略齐国,在面对周初齐国的紧张局势时,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之策,充分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并简化周朝的礼仪,在此国策下,齐国民心相向,国力得以迅速壮大。
△《管仲射小白》汉画像石
△“昜都邑圣徙盐之鉨”青铜玺印
《史记·管晏列传》中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国第十六位国君。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不计前嫌启用管仲为相。管仲率先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对盐和铁这两种重要资源的流通和销售进行严格管理,官府以此能通过专门的生产、售卖等一系列链条的控制,有效扩充国库。一枚战国铜印上的“昜都邑圣徙盐之鉨”印文,揭示了齐国盐业的关键信息:“昜都”意为“阳城”,“邑圣”同为地名,“徙盐之鉨”四字意为“运盐之鉨”,这可以说明当时的齐国已有了系统的、专营专卖的官方体制。
△山东莱芜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齐国不仅在经济上繁荣发展,在军事上也步步为营。最新考古发现,在距今2700多年前,齐国就开始修建齐长城。从济水之畔,到黄海之滨,齐长城连接泰山、黄河与渤海,堪称“齐鲁大地的脊梁”。齐长城并非齐国边疆,主要为齐国版图中的“内墙”,是齐国为向外扩张而修建的军事性防御设施。
《史记》记载了齐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一位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一位是战国时期的孙膑。然而自唐宋以来,史学界一直争论两人是否为同一人。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竹简,首次实证了孙武与孙膑确为两人,兵法亦各自传世。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模型
△齐国故城出土的战国彩绘贝壳画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山东淄博境内,是周代齐国的都城,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由大城和嵌入大城西南角的小城构成。伴随着临淄齐国故城三号排水涵道结构公诸于众,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东方大都市在历史的尘埃中缓缓重现。在齐国故城附近的战国墓葬中,出土的贝壳画上赫然描绘着头戴尖顶帽、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这意味着当时的齐国已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
△齐国故城稷下学宫遗址
齐国设置稷下学宫,被郭沫若先生评价为“是2000年以来的划时代的一件事情”。众多典籍将稷下学宫的位置指向临淄齐国故城西门。考古勘探和发掘,实证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就是稷下学宫遗址所在地。作为集教育和学术一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开明的治学之风、对学者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天下贤士,如孟子、荀子。在此后存续的150余年里,稷下学宫几乎吸纳了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他们在这里讲学、辩论、著书立说,共同开启了蔚为壮观的思辨风潮,引领了战国学术发展的方向。
△虚拟演播室
从太公封齐到春秋首霸,从战国争雄再到商业兴邦,齐国走出了坚实的发展道路。礼法并用、农商皆重的治国理念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经验,兼收并蓄的“稷下”学风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泱泱齐风,书写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篇章,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齐文化在今天依然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今天晚上,继续锁定央视综合频道(CCTV-1),探寻受礼乐熏陶的鲁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自幼习礼的孔子与制礼作乐的周公有何种继承关系?孔子见老子以什么样的礼节相待?孔子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来源:央视一套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