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了60岁以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前忙了一天也不觉得怎样,现在只是买个菜、走几步路,就觉得浑身没劲儿,只想坐着、躺着。家里人常说“正常,年纪大了都这样”,久而久之,自己也习惯用一句“我就是累”把一切带过去。

但总感觉乏力,到底只是“老了”,还是和气血状态有关?这里说的“气血”,不用理解得很玄,它大致对应着一个人的心肺功能、血液状况和肌肉力量。简单讲,就是你有没有“油”,发动机好不好,管道通不通。
短时间的累,比如前一天没睡好、刚干完重活儿,很正常,休息一下就能缓过来。值得留意的是那种说不清原因的乏力:明明没干什么大事,一天到晚都觉得虚、懒、提不起精神,早上起床特别费劲,下午人就像“泄了气”。这种状态,往往和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心脏每一次收缩的“冲劲”没那么足了,肌肉也在悄悄流失。如果饮食再偏一点、睡眠差一点、运动少一点,气血就更容易“跟不上节奏”。有些人会表现为脸色发黄或发白、唇色淡、走快几步就心慌气短,有些人整天犯困,却一躺下又睡不好,晚上翻来覆去,大脑像没关机一样。

很多人这时候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该补补气血”。想补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想一想:平时有没有在消耗、透支、忽略自己的气血?60岁之后,有三件小事千万别忽略,它们看起来普通,长期坚持却比乱吃补品更踏实。
第一件事,是让身体“有料可用”,别把饭吃得太“寡淡”。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一害怕三高,就下意识少吃甚至不吃肉,只喝粥、吃点青菜、咸菜,久而久之,身体造血的原料就不够了。血液离不开蛋白质、铁和各种维生素,如果一天到晚都是稀饭加小菜,乏力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更稳妥的做法是:每顿有主食,也要有一点优质蛋白,比如瘦肉、鱼虾、鸡蛋、豆制品,再配一些颜色深一点的蔬菜。吃七八分饱就够,不需要大鱼大肉,但也别长期清汤寡水。与其把饭桌上所有“有营养”的东西都删掉,不如学会控制量、少油少盐,让身体既吃得轻松,又有“砖头”去修补和制造血液。

第二件事,是让气血“流得动”,别一天到晚只坐不动。
气血就像水,总是静静地“窝”在那里,很容易变得又慢又黏;哪怕只是每天多走一走、多活动一下,就像给河道多加了一点水流的冲力。很多人一到退休就更不愿意动,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走路,时间一长,心肺越来越“偷懒”,肌肉也跟着缩水,稍微用点力就觉得累。
如果没有明显的心脏病、严重关节病等限制,可以从很温和的活动开始,比如:在家里或小区里平路上走一走,保持一种还能说话、略微气喘但不憋闷的速度,每次二三十分钟,一天分两三次也可以。再配合一些简单的小动作,比如起身时主动多站一会儿、在洗菜做饭间隙踮踮脚、伸伸腰背。别追求“走多少步才能达标”,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让身体动起来,而不是偶尔冲刺一次。
第三件事,是把“奇怪的乏力”当回事,愿意去查一查。
很多严重的问题,刚开始都只是“有点累”“提不起劲”。如果总是用“年纪大了正常”把它挡回去,就容易错过比较好的处理时机。
有些乏力,可能跟贫血有关,有些和心律不齐、血压忽高忽低有关,也可能和血糖、甲状腺、肾功能、慢性感染等因素相关,光靠“补一补”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一个相对稳妥的做法是:
如果这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乏力持续了好几周,休息也难缓解,或者伴随胸闷、心慌、气短、头晕眼花、体重不明原因下降、晚上盗汗、腿脚水肿等情况,就不要再拖。到医院做一次基础的检查,抽一管血,看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顺便量一量血压、做个心电图,往往就能筛出不少线索。很多问题在早期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有没有愿意迈出这一步。
说到这里,并不是想把乏力说得很吓人,也不是在暗示“乏力一定是大病”。它更多是一种提醒:60岁以后,“气血”不再是抽象的词,而是藏在你每天的饭碗里、脚下的步子里、每一次体检报告里。
与其到处寻找神奇的补法,不如先让自己做到这三点:吃得有底气、动得有节奏、对身体的异常多一点耐心和好奇心。这样一步步调整下来,你可能会发现,那种整天裹在身上的“没劲儿”,并不是注定要陪你到老的东西,而是可以一点点被换成更轻松、更踏实的状态。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