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全面启动。
主场活动以“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为主线,汇聚百余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打造“全月有活动、每周有主题、天天不重样”的科普嘉年华。
▲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节目单。中国科协供图
Part.1
寻初心——把科学交给人民
一系列精品展览,串联起中国科技事业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壮阔历程。
新中国科普成就展
位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这一展区,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文献、影像以及实物等史料,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必打卡的“童年回忆杀”——1961年版《十万个为什么》。从第一版到如今的第六版,它的变迁恰是新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缩影。季春红 摄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
300余张珍贵图片与20余件实物,勾勒出40余位科学家的抗战群像,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展柜中,泛黄的实验记录、磨损的绘图工具,都在默默讲述着科学家的担当。
共和国脊梁——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190余位科学大家的400余件实物在此集结,从显微镜、计算尺到批注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让观众亲眼见到科学家们曾经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一睹他们的工作环境。
Part.2
悦科普——让公众体验科技
在中国科技馆,一场“可感、可玩、可学”的科学盛宴正在展开,对科学的好奇、对世界的关注,都在这片空间里慢慢发芽。
科学创意嘉年华
能亲手操作的实验装置前围着跃跃欲试的人群,互动屏幕上的科学原理正随着指尖滑动一点点清晰,连角落里的科普小游戏都让人忍不住驻足。
▲公众在中国科技馆踊跃参加主场活动。中国科协供图
超能加速活动区
放纸飞机?不,是电磁弹射!活动围绕课标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下的“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展开设计,引导公众探究我国航母舰载机电磁弹射的科学奥秘。
科学之夜
9月中旬起解锁科普新玩法,剧本杀、创意嘉年华、夜光实验室、天文观星区……多元特色活动轮番登场,让科普体验从黄昏“嗨”到深夜。
广场科学大舞台
科幻短剧里藏着科学密码,科学表演让液氮“跳起舞”,TED演讲带你解锁创新思路,AI音乐与机器人舞蹈同台竞技,连魔术都带着公式的严谨。
▲公众在中国科技馆科普展台参观打卡。季春红 摄
Part.3
探创新——让公众走近前沿
实验室里的尖端成果正悄悄“走”出高墙,通过可触摸的模型、能互动的装置、生动的场景演示,拉近公众与前沿科技的距离。
“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
中国科技馆一层首批展出9件基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科普展品。
4D打印制成的机器人夹爪自带磁性响应功能;可穿戴电子织物实现手机贴衣即充电,织物按键便发光……该展览汇聚了30余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形式,首次集中展出一批“首台套”创新展品,科技成果正以科普化的姿态亮相。
▲公众在中国科技馆踊跃参加主场活动。中国科协供图
探秘科学实验室
9月13日起,这个月的每个周末,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大佬聚集地”敞开大门。
Part.4
向未来——让公众创享未来
“筑梦星球——科学教育+”青少年实践活动
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一层西大厅展开,青少年与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携手,亲手设计并建造模拟外星科考站。
这不仅是一次动手实践,更是一场对标“大科学”格局、践行“大工程”逻辑的实战演练,让青少年在攻坚克难中触摸科学本质、体悟工程精神。
▲公众在中国科技馆踊跃参加主场活动。中国科协供图
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之外,一场场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活动也正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
这些实践以创新为帆、以惠民为舵,让科普与科创同频共振,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科学生活,更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凝聚力量。(作者:史诗 袁蓁杉)
来源:科普时报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