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了,很多家长都很焦虑,很慌,特别想对孩子好,也很想鼓励孩子。
但一着急,一慌乱,一焦虑,原本那些想鼓励的话就走了样,变成了唠叨和说教。
想对孩子的心是好的,想鼓励孩子的初衷也是真的,但弄巧成拙也是必然的。
有些家长的鼓励看着积极,但却暗含着否定,比如:
孩子成绩没考好,家长会说没事,你没考好,大家也没考好,没人会轻视你的;
孩子心情不好,家长说吃点好的,多大点事啊,都会过去的;
孩子说学不会,家长说没事,周末回来给你找一个补课老师赶紧给补补。
看似是共情孩子和安慰,但其实接住孩子以及疗愈孩子的焦虑,紧张,压力,沮丧没有太大作用。
孩子在说自己的感受,沮丧,家长在帮孩子解决问题。
就出现孩有一种感觉:
跟家长说了也没有用,他们根本不懂我。
我之前也是这样一个着急救火的家长,但凡孩子给我说一个问题,我马上想到的是怎么帮他解决。
这是家长内心焦虑和紧张的表现,孩子只要说一个事,家长会高度重视,只不过只是想当然地回应了孩子的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与诉求。
那些家长认为的鼓励和安慰,很多都是错的或者根本起不到实际意义的抚慰。
前两天,孩子很开心打电话给我,说联考语文考了年级第三,郑州市第20名。
我当时就回了一个字:好。
内心其实是特别开心的,有惊讶,也有兴奋。
没想到娃现在语文进步这么快,第一反应是运气好,但转念一想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看了看孩子的答题卡,作文分数跟之前差不多,前边的选择题正确率蛮高的。
这也不单纯是运气能蒙对的,于是我就开始相信是孩子语文实力大增了。
晚上的时候,孩子给我打电话又提起了语文的事,问我:
我跟我说语文考的排名,你咋没太大反应,就说一个好字。你不应该像老师一样夸一下,你真棒嘛。
醒悟过来之后,赶紧奉上积极肯定:
你咋这么棒呢!实力强悍呀,我看你文本选择题差不多都全对了哦,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太强了。
被实地肯定后,孩子更有兴趣跟我探讨,说老师说这次题水准比较高,也比较难,对理解和运用有较高的要求。
还表示,自己要乘胜追击,再把作文好好练一练,说这样语文就能再突破一下。
我从孩子的积极沟通中,觉察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这次语文科目的出彩,让他比较开心,刷新了存在感,也弥补了数学考差的落差感。
这说明在学习上,孩子很久都没有哇塞的体验了。
仔细一想还真是,孩子自打上了高中之后,一直成绩平平,离尖子生距离还比较远。
从初中的尖子生到高中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孩子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比较低迷。
两年了,这一直这样温水煮青蛙,卡在中等生的尴尬临界点,孩子也很迷茫。
第二个问题,孩子得到的正向肯定太少了。
正向肯定源于三个方面,老师,同学和家长。
中等生没啥存在感,老师关注度也不会很高,所以孩子体验方面一般般。
像同学们的目前,也会围绕着尖子生或者人缘特别好的那一类身上,中等生容易被忽略,也不会作为焦点与话题。
再说家长,我觉得对孩子肯定不少,批评尽量避免。
但多年的高要求与习惯性纠错,已经成为自动化反应。
即便我有意识克制评判,只是减少频次的发生,但在不知不觉中,还会产生批评,粗粗与指责。
尤其是非语言类的评判,微表情,脸色,语气,语调或是沉默不理等,这些批评的信号都会被孩子捕捉。
问题出现在我有焦虑情绪,不松弛时,不仅说不出来鼓励的话,还会伴随着批判和不满。
共情和同理心,以及觉察方面,我做得还不错,但焦虑,着急以及绷得紧这块还是时有发生。
家长先有力量,有能量,才能传递给孩子更多积极的鼓励以及深刻的看见。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