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香瓜
哈喽大家好,大眼仔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时候,你刷着电商平台上的购物记录,会不会突然冒出一个怪问题。
要是AI能假冒图片,仅凭一张看起来挺真实的照片就申请退款,这到底算哪门子操作?

最近,电商圈就冒出了这股歪风——有人用AI生成假图,假装商品有瑕疵,直接申请“仅退款不退货”,钱拿走了,货照收。
更离谱的是,这类操作已经形成灰色产业链,有人专门教你怎么P图、怎么绕过审核,甚至收费代做“高仿真瑕疵图”。不少中小商家哭诉:“辛辛苦苦卖一单赚20块,结果被AI一张假图白嫖,还倒贴运费!”

要是不说,你可能还以为AI只是个p图的闲角。其实它早就混进了羊毛党的阵营,给电商圈添了不少堵。
说到底,AI这回不是造福人类,是直接挑战电商平台的底层信任。


2025年购物狂欢节的余温尚未散尽,电商界却暗流涌动。一种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申请“仅退款”的新型诈骗手段悄然蔓延,从服装鞋袜到生鲜果蔬,从美妆日用到玩具摆件,多个商品类目均遭波及。
这场由技术滥用引发的信任危机,正让无数中小商家陷入维权困境。2025年11月7日,某电商平台玩具商家于女士接到一笔167元的毛绒玩偶订单。

三天后,买家发来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玩偶表面布满污渍,尾巴处出现“墙皮状干裂”。买家以“质量问题”为由要求部分退款50元且拒绝退货。
于女士察觉异常,将图片上传至AI检测工具,系统迅速识别出“材质存在明显数字生成痕迹”。尽管她提交申诉,平台仍先行退款,经多次交涉才追回损失。

类似案例呈爆发式增长。11月13日,上海毛绒玩具商家毛先生遭遇买家发送的“满是污渍”的玩偶照片,经AI检测发现材质纹理存在数字生成特征。
湖北生鲜商家林先生收到买家提供的“发黑腐坏”香蕉照片,与发货前存档的青涩果实形成鲜明对比;江西网店店主遭遇买家利用AI篡改电子秤读数,将23.7元的热狗肠重量虚增后申请退款。

这些伪造图片中,部分甚至残留AI工具水印,成为技术滥用的直接证据。技术原理层面,AI图像生成工具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可快速合成逼真瑕疵图。
用户仅需输入“将水果P出霉斑”“在衣物上添加裂痕”等简单指令,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图片。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AI平台提供“无水印下载”选项,刻意去除法定标识,为诈骗行为提供便利。

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服务提供者必须在图片适当位置添加显著提示标识,但实测显示,某些AI软件生成的图片在去除水印后,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伪。
电商平台现行退款机制暴露出显著缺陷。多家平台采用“AI客服+人工复核”的双重审核模式,但面对海量退款申请,人工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1月1日至20日,涉及AI伪造图片的退款纠纷同比增长320%,其中78%的案例在AI初审阶段被误判为有效申请。
商家维权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举证成本高昂。湖北林先生为证明买家提供的香蕉照片系伪造,需提供发货前拍照存档、物流轨迹追踪、同批次商品检测报告等完整证据链,耗时耗力且成本远超商品价值。

另一方面,平台申诉渠道不畅。多位商家反映,首次申诉被驳回率高达90%,需通过媒体曝光或监管部门介入才能获得重新审核机会。
技术对抗层面,商家与诈骗者的博弈持续升级。西安陶瓷店主王强引入AI检测工具后,成功识别出买家提供的“杯身裂纹”图片存在92%的AI生成概率,但当要求买家提供视频验证时,对方直接放弃退款申请。

这种“技术对抗技术”的模式虽有效,却迫使商家额外承担工具采购、人员培训等成本。某服装店客服透露,团队现要求高价值商品索赔必须提供多角度视频,导致售后处理时长增加40%。

AI伪造退款图的行为已突破道德底线,触及法律红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此类行为本质是虚构事实获取不当利益,违背《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精神,构成民事欺诈。
若骗取金额达到3000元标准,则可能涉嫌违反《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司法实践中,责任认定存在量化难题。

某法院2025年11月判决的典型案例显示,买家通过AI生成虚假图片骗取退款2800元,虽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法律界人士提醒,若行为人多次实施此类诈骗,累计金额达到刑事标准,仍将面临严厉刑事处罚。
技术提供方的连带责任引发讨论。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需采取技术措施添加标识并保存日志信息。

若AI平台故意去除水印或未履行审核义务,可能承担共同侵权责任。2025年9月,某AI工具因放任用户生成虚假退款图被监管部门约谈,成为首例技术服务商被追责案例。
面对技术滥用挑战,电商平台开始升级风控体系。淘宝于2025年3月发布新规,严禁利用AI技术合成显著失真商品信息,违者将面临下架商品、限制账号等处罚。

11月20日,多家平台向记者表示,已建立风控系统与人工审核机制,对高频退款账号实施重点监控。某平台技术负责人透露,其开发的AI图像鉴定功能可识别90%以上的伪造图片,准确率较年初提升45%。
商家端,主动防御意识显著增强。某电商园区组织的培训中,AI伪图识别成为必修课,内容包括光影一致性检测、材质纹理分析、水印残留排查等实用技巧。商家还自发建立“黑名单共享群”,实时更新诈骗账号信息,形成联防联控网络。

监管层面,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涉及商品信息的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
国家网信办开展的“清朗·AI滥用整治”专项行动中,已查处违规AI平台23家,关闭虚假账号1.2万个。司法机关正探索建立“技术诈骗”量刑指南,细化不同金额、频次对应的处罚标准。

技术伦理层面,行业自律初见成效。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主流AI企业发布《深度合成内容治理倡议》,承诺加强用户指令意图判断,对疑似诈骗行为实施账号封禁。
某AI平台负责人表示,其系统现可自动识别“退款”“赔偿”等敏感指令,对高风险操作要求二次验证。


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中,没有旁观者。当AI从效率工具异化为诈骗利器,当“仅退款”机制沦为薅羊毛通道,构建技术向善的生态系统已刻不容缓。
唯有商家提升防御能力、平台完善审核机制、监管强化执法力度、技术方恪守伦理底线,方能筑起抵御技术滥用的防火墙,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商业文明进步。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