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写作业拖拉、情绪冲动易怒……这些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长的常见问题。当传统干预效果有限时,一项基于“脑机接口”原理的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项目正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助力特殊儿童成长。
7岁的小峰是过敏体质,从小不会爬,自打会走,他就成了“永动机”,喜欢到处跑。上幼儿园时不听指令、不愿排队。去年9月,进入小学后,小峰的问题全面爆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书写困难、情绪冲动、与同学关系紧张。
今年2月,父母带小峰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求诊。系统评估后,医生诊断其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于这类儿童,我们首先建议进行医教家配合的综合训练,其次才是药物治疗。”儿童保健科主任汪鸿跟小峰的父母详细讲解了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的干预训练方式,以及该科的主要治疗方法,用专业及耐心赢得了这对父母的信赖。
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小峰开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训练,其中基于脑机接口原理的“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成为核心环节。医生为小峰戴上一个带有电极的帽子,采集实时脑电波,当孩子的目标脑电波水平达到设定的驱动值时,他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就能命中目标、获得分数或者打败对手,相反,如果状态不够好,他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就未能命中目标、减掉分数或者被对手打败;另一种是动画体验模式,当孩子的目标脑电波水平达到设定的驱动值时,观看的动画就会顺畅地往前播放,如果状态不够好,观看的动画就会倒着播放或者卡住。小峰迅速接纳了这种有趣的训练方法,坚持每周1-2次训练,暑假增至每周3-4次。
付出终见回报,老师反馈课堂上小峰的小动作明显减少,专注的时间延长;父母发现他在家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和速度双双提升,情绪控制能力也显著改善。
10月初,小峰再次来到儿童保健科复诊,注意力测试结果令医护和家长更加欣喜,综合反应控制商数从87分提升至104分,综合注意力商数从70分跃升至105分,提升幅度达50%。更具说服力的是孩子的定量脑电图报告,代表注意力分散的脑电波显著减少,与专注相关的脑电波稳步增加。
“现在能‘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小峰爸爸在医教家的微信沟通群里写下自己的感触,希望帮助更多此类孩子和家长。
脑机接口如何实现这样的奇迹?汪鸿主任介绍,它犹如一位“神经教练”,在大脑和计算机间搭建直接对话的桥梁。信号采集:通过无创头戴设备捕捉大脑皮层电信号;信号解码:算法实时解读脑电波,识别专注与分心状态;即时反馈:将抽象状态转化为游戏中的飞机起飞等生动画面;大脑学习:孩子通过反复练习,自主掌握维持专注的技巧。“它实现了从行为干预到神经功能调控的跨越,让‘注意力’等模糊概念变得可测量、可训练,为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据悉,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开展这项技术近2年时间,目前,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技术已成为儿童神经发育领域最有应用前景的方向之一。2年来,该院三院区近1000名儿童接受了这项训练,它不仅应用于ADHD的诊疗,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疾病的评估与干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记者:卫未
通讯员:黄洁莹 周绪鸿
值班编辑:郭倩倩
审核、签发:赵阳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