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9个老物件,认识一半以上的在拿退休金了,你认识几样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科技迭代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几十年里,不少红极一时的物件渐渐淡出视野,却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这些物件不仅是当时生活的缩影,更藏着那个年代的消费水准、生活习惯,甚至社会风貌,据说能认出一半以上的,大多已经在拿退休金了。

黑白电视机:上世纪的“奢侈品家电”

在彩色4K电视普及的今天,很难想象黑白电视机曾是“四大件”之一,堪称家庭财富的象征,上世纪,只有“万元户”才买得起。

当年花了一个月400元的工资才购入一台,要知道,那时候普通职工月薪大多几十元,这台电视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

受限于技术,当时农村和城镇没信号,家家户户得在屋顶装个“大锅盖”(卫星接收器)才能看电视,频道也只有十几个,来回切换着看。

即便如此,有电视的家庭永远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傍晚时分,邻居们搬着小板凳围过来,挤在小屏幕前看节目。

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演的那样,既看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借着热闹拉近邻里关系,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台简陋的电视机,不只是娱乐工具,更是社交和获取信息的核心载体。

墨水钢笔:学生时代的“刚需文具”

现在学生常用的圆珠笔、中性笔,上世纪根本没出现,墨水钢笔是绝对的“刚需”,老师推崇钢笔,一是因为钢笔写出来的字工整秀气,二是能帮学生纠正写字姿势。

那时候的学生,每天揣着钢笔和墨水瓶上学,放学回家双手常沾着墨水,袖口也难免蹭上墨渍,是很常见的场景。

钢笔能“脱颖而出”,还因为比其他文具实用:比毛笔小巧,不用每次写字都研墨,写完清洗也方便;比铅笔耐用,铅笔字时间长了会氧化模糊,钢笔字保存时间更久。

不过钢笔价格不低,普通家庭得精打细算才舍得买,国外名牌钢笔更是稀罕物,不仅书写流畅,还成了收藏品,直到现在,正式场合签字仍常用钢笔,也算是这种文具的“传承”。

胶卷相机:拍照是“奢侈的仪式感”

现在拿手机随手就能拍照,但胶卷相机流行的年代,拍照是件“郑重其事”的事,胶卷相机和胶卷都很贵。

普通家庭很少单独买,大多几户人家合资凑一台,轮流用着拍全家福、孩子生日照;要么就去照相馆拍,拍一次得仔细整理衣着,选好姿势才按下快门。

胶卷相机的“麻烦”不止在购买成本,还在后续的冲洗环节——要想得到照片,得把胶卷送到专门的冲洗店,这是个技术活,得控制温度、显影时间,所以当时城市里开了不少胶卷冲洗店。

后来数码相机普及,拍了能即时查看,不用花钱买胶卷、等冲洗,胶卷相机才慢慢没人用,但胶卷拍出来的冷色调照片,至今看仍有独特的质感,也成了辨认“老照片”的标志。

大哥大:1G时代的“身份象征”

我国通讯从1G发展到5G,最早的手机是摩托罗拉“大哥大”,算是初代“网红通讯工具”,大哥大从美国传入中国时,价格高得惊人,一台要几万元,还得交6000元入网费。

有记录显示,中国第一位大哥大用户,光买手机加入网就花了近两万元,那时候普通家庭存款可能都没这么多,能用上大哥大的,基本是做生意的老板或家境殷实的人。

除了贵,大哥大还很“笨重”,重量有半公斤左右,被人戏称“板砖手机”,功能也只有打电话,连短信都发不了,但即便这样,当时的人仍抢着买。

一来是新鲜,那时候科技水平低,能用上移动电话是件很“潮”的事;二来是实用,做生意的人带着它,能随时联系客户,不用守着固定电话,在街头拿着大哥大打电话的人,常会被围观,妥妥的“成功人士”标志。

斗笠蓑衣:农村的“刚需雨具”

对过去的农民来说,斗笠和蓑衣不是“装饰”,是下雨天干活的“必需品”,蓑衣用蓑草编织而成,蓑草耐腐,编成上衣加下裙的样式,穿在身上能挡雨;斗笠是竹子编的,帽檐宽大,戴在头上能护住头发和脸。

这两样东西比雨伞实用多了:农民下雨天要下地干活,撑伞腾不出手,穿蓑衣、戴斗笠能解放双手,插秧、除草都不耽误。

在江南地区,雨天的江面上,渔翁穿蓑衣、戴斗笠钓鱼的场景,正好应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现在农村有了雨衣、雨伞,斗笠蓑衣很少见了,但仍是农村生活的经典符号。

二八杠自行车:从“奢侈品”到“代步神器”

上世纪60-70年代,“三大件”里的二八杠自行车,比现在的汽车还“有面子”,那时候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绝对算富裕,骑着自行车出门,或是坐在后座上,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

二八杠自行车结实耐用,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好转,自行车从“奢侈品”变成家家户户都有的代步工具,用法也多了起来。

家长为了接送孩子,会给自行车装儿童后座;家里有两个孩子的,一个坐后座,一个坐在前面的大杠上,这是八零九零后童年常见的画面,还有青春期的男生,喜欢骑二八杠耍帅,载着女生上下学,车铃一响,成了不少人青春里的回忆。

水井与压水机:农村的“天然饮水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农村没通自来水,家家户户都要靠水井取水,水井里的水来自地下深处,干净又清凉,是日常喝水、做饭、洗衣的主要水源。

要取水得靠压水机,原理和杠杆一样,按住把手往下压,水就从管子里流出来,不用挑水,省时又省力。

夏天最惬意的事,就是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回来,到压水机前压一杯井水,一口喝下去,透心凉的感觉能驱散所有燥热,对农村孩子来说,压水机不只是取水工具,还是“玩具”。

有时候会比谁压水更快,有时候会在压水机旁玩水,溅一身湿也不觉得烦,现在农村通了自来水,水井和压水机大多废弃了,但那口井水的清凉,仍是很多人童年的味觉记忆。

算盘:没有计算器的“计算主力”

在计算器没普及的年代,算盘是“计算神器”,上到开店的老板、会计,下到上学的孩子,都会用,商店里老板算账,噼里啪啦拨算盘的声音是“标配”。

学校里教算数,老师会专门教算盘用法,学生书包上常挂着小算盘,上课拿出来练习,珠子碰撞的声音成了课堂里的“背景音”。

那时候的孩子,就算没正式学过算盘,看到大人拨算盘算账,也会吵着要一个——要么模仿大人的样子拨珠子,要么把算盘当玩具,拆了又装。

算盘不只是工具,还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计算原理甚至影响了后来计算机的研发,算是“老祖宗的智慧”在生活里的体现。

老式灶台:农村的“烟火气来源”

现在农村厨房大多用电饭煲、天然气,但上世纪的农村,做饭全靠老式灶台——用砖和泥土砌成,烧柴火加热,灶台边还得配个风箱,拉一拉风箱,柴火就烧得更旺,屋顶上的炊烟也跟着变浓。

用老式灶台做饭,有个独特的优点:柴火受热均匀,铁锅能烧出“锅气”,煮的饭喷香,炒的菜也格外入味,那时候一家人围在灶台旁,有人添柴火,有人炒菜。

饭菜做好后端上桌,满屋子都是香味,现在很多人怀念“柴火饭”的味道,其实怀念的不只是饭香,还有灶台边的亲情和农村的烟火气。

这些老物件,现在看或许简陋、笨重,但在当时,每一件都解决了实际的生活需求,也藏着那个年代的“生活逻辑”。

黑白电视对应着信息匮乏时的娱乐需求,二八杠自行车是交通不便时的代步刚需,胶卷相机承载着对“记录生活”的向往,它们随着时代变迁被新事物取代,但背后的记忆没消失——看到这些物件,就像看到过去的自己,看到那个慢一点、却格外扎实的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数码   退休金   物件   胶卷   钢笔   算盘   大哥大   蓑衣   农村   水井   灶台   斗笠   柴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