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终于签了,普京拿到了最想要的东西,这次访华他注定满载而归

文|光阴

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9月2日在北京的一场三方会晤中,普京实现了他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终于获得了蒙古国的正式认可。

这一里程碑式的协议,标志着俄罗斯能源东输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西方制裁让俄罗斯失去欧洲市场后,普京急需一个出口:而中国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9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三方会谈中,中俄蒙三国终于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这条设计年输气量高达500亿立方米的管道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出发,穿越蒙古,最终抵达中国北部。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米勒同时宣布,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年输送量将从380亿立方米提升至440亿,远东天然气管道也将从每年100亿立方米增加到120亿。

一旦所有管道全面运行,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总量将接近10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在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每年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约为3000亿立方米,换言之,仅中国一个市场就能替代俄罗斯三分之一的欧洲出口量。

米勒特别强调向中国出售的天然气价格将"更具竞争力",甚至低于目前欧洲客户获得的价格,这一表态反映了当前俄罗斯的现实处境:为了确保东方市场的稳定,莫斯科愿意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

项目能够最终敲定蒙古的态度转变至关重要,事实上"西伯利亚力量2号"构想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但近二十年来一直未能实质性推进,主要障碍之一就在于蒙古的立场摇摆。

长期以来,蒙古奉行所谓的"第三邻国"外交政策:即在夹在中俄两个强大邻居之间寻求平衡,同时积极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这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方,就在2024年8月蒙古曾将这一管道项目从其政府四年规划中删除,几乎等于单方面暂停合作。

然而经济现实最终主导了蒙古的决策,一旦管道建成,蒙古每年可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过境费,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这笔收入对于蒙古这个以资源出口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在此次会谈中的表态也传递出明确信号:"俄中是蒙古永久的邻国和全面战略伙伴",这句话背后是蒙古外交策略的实质性转变:从两面摇摆到更加务实、更倾向于与邻国深化合作的立场。

这一协议的达成对三方各有利好,对蒙古而言除了过境费收入,管道还将带来数千个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多元化,并可能帮助其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对俄罗斯来说,成功打开东方市场意味着能源出口压力大大缓解,西方制裁的冲击得以部分抵消,对中国来说则是多了一条能源安全大动脉,气源更加多元化,供应更为稳定。

但亚洲能源格局的重构也将对区域内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日本作为液化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仍为其9%的进口份额发愁,随着中国从俄罗斯获得更多管道天然气,亚洲液化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这将使日本的处境更加尴尬。

"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是一条输气管道,更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亚洲地缘政治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随着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东移,以及中国能源消费的稳步增长,亚太地区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贸易的新中心。

普京此次访华,确实如标题所言"满载而归",通过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俄罗斯不仅找到了替代欧洲市场的出路,还进一步巩固了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中国而言这是能源安全的又一保障,对蒙古而言则是务实外交带来的实际收益。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能源大动脉,不仅连接了三国经济,也正在重塑亚洲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与地缘政治版图。

信息来源

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财经   蒙古   满载而归   东西   俄罗斯   西伯利亚   中国   管道   天然气   欧洲   能源   力量   亚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