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2025年1-9月楼市数据让不少人坐不住了: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5.5%,70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降2.7%,但房价环比仍在下跌。

后台总有读者问我:既然泡沫看似存在,为何不干脆刺破?
难道“软着陆”的代价最终还是老百姓扛着?作为做了十年房产调研的自媒体人,我想结合最新数据和一线观察,聊聊这两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先算笔账:我国居民部门债务约80万亿元,占GDP的60%,其中房贷占比超55%,债务收入比高达144.8%。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的债务是可支配收入的1.45倍,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房贷压力更甚。
上周和武汉南湖的中介朋友聊起,他手上有套120平的二手房,业主2020年高位接盘,如今报价比购入价降了23%仍无人问津,一旦“刺破”,这套房就会变成负资产,而业主每月还要还8000元房贷,这对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是灭顶之灾。
主动刺破泡沫的本质,是让数千万家庭的资产瞬间缩水。2025年法拍房数量虽未公布,但从2024年同比增12%的趋势看,断供风险已在累积。
更关键的是社会信心的崩塌——我调研过2014年某三线城市房价暴跌后的市场,当时银行房贷违约率激增,装修、家电等下游行业倒闭潮涌现,失业率飙升3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已从2010年的42%降至32%,扛风险能力远不如前,刺破泡沫带来的连锁反应,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接。
再说说“软着陆是老百姓买单”的说法,这其实是对政策设计的误读。今年以来,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25%,较2019年峰值下降1.8个百分点,按100万房贷30年计算,累计可少还32万元利息。
杭州推出的“人才安居贷”更直接,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可享2.9%的利率,政府还补贴50%的契税,我认识的杭州程序员小李就靠这个政策,首付比去年少掏了15万元。
买单的从来不是单一群体。房企端,2025年房企融资“三条红线”仍在执行,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13.9%,这是房企在为过去的高杠杆买单;
政府端,地方土地出让金同比降18%,但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支出却增了22%,仅9月就新开工保障房3.2万套,这些都是政府让渡收益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政策在引导风险分散——武汉、成都等城市试点的“共有产权房”,政府和购房者各持50%产权,既降低了购房门槛,也分担了房价波动风险。
软着陆的本质,是给市场留足调整时间。从9月数据看,70城房价同比降幅收窄0.3%,说明政策正在起效。这种“慢调整”让购房者有时间选择:刚需族可逢低入场,投资客则需承担持有成本。
我跟踪的北京通州某小区,2023年挂牌价虚高20%的房源,经过18个月的缓慢调整,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期间没有出现大规模断供,这正是软着陆的价值所在。
说到底,不主动刺破泡沫不是怕担责,而是对千万家庭的负责;软着陆也不是谁买单,而是风险的合理分配。
2025年楼市的关键词是“修复”,10月以来,武汉、成都等城市的二手房带看量环比增15%,这背后是政策托底与市场自愈的共同作用。
对老百姓来说,理性看待房价波动,根据自身需求决策,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最佳姿势。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