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投身革命
李银堂(1921.11.10~2021.11.10),1921年11月10日生于河南省林县合涧区(今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民族危亡之际,22岁的他于1943年4月毅然投身革命,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熔炉中淬炼成长。同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当地武委会主任。在敌后艰苦岁月中,他历任合涧区区长、林县武委会主任等职,肩负组织地方武装、领导游击战争的重任。他带领民兵转战太行山峦,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在保卫家园、抗击日寇的烽火中锤炼出坚韧意志和出色组织才能。
李银堂的革命信念深受家庭影响。其父曾赴延安为红军修筑窑洞,带回的革命见闻在少年李银堂心中埋下火种。1938年后,他在晋东南从事小生意期间,主动为八路军收集情报、筹措物资。1940年3月,八路军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时,他亲眼目睹八路军纪律严明、爱民亲民,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武装斗争:保家卫国
1942年日寇大扫荡期间,匪盗猖獗,危害乡邻。李银堂组织村民自制枪械,成立护村武装,多次击退土匪袭击。1943年4月日寇占领林县城后,他积极搜集枪支弹药,扩大武装力量。在八路军工作队员郝连德等人支持下,他组建自卫队,并发展周边村庄武装组织。
在实战中,李银堂带领民兵不断总结经验。初期白天作战受挫后,及时转为夜间袭击,活跃于连家坡、桑园、桃园、北小庄一带交通线,成为八路军和地方工作人员的有力保障。1943年7月,伪军重占林县城,形势急剧恶化,许多自卫队解散或投敌,但李银堂所率队伍始终坚守信念,以树皮、野菜充饥,坚持游击斗争。
林南战役:军民同心
1943年8月林南战役前夕,李银堂积极组织群众备战,全力投入支前工作。他带头制作担架,动员妇女赶制军鞋,甚至毅然砍伐自家杨树用以制作攻城云梯。战斗打响后,他率领自卫队冒着枪林弹雨架设云梯、抢救伤员。最终林县城得以解放,伪军部队溃败。
1945年3月任合涧区区长
战役结束至1944年春,对敌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李银堂带领民兵一日数战,有效遏制了胡掠队的抢粮行动。敌人悬赏五十石小米捉拿他,焚毁其家房屋,杀害民兵家属,却始终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在党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带领民兵愈战愈勇,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 河南省林县组织史资料(1938~1987)
支前参战:全力以赴
解放战争时期,李银堂积极组织支前工作。1947年之前,林县大批青年参加八路军,有时一批即达数千人。1945年,他组织千余民兵支援磁邯战役;1946年,配合县武委会主任高树栋带领1300人参加辉县战斗;1947年,又组织千余担架、两千多民兵支援汤阴战斗。
1947年元月,中共林县县委部分领导干部在平房庄合影。(上色修复后)
前排左起:1.刘果 2.余光 3.白志煌 4.国振刚 5.杨健三 6.万达 7.白涛 8.莫志英 9.雁长青
后排左起:1.梁振英 2.尹兴正 3.杜展潮 4.贾玉慈 5.高光前 6.李光宗 7.(记者) 8.李银堂 9.张广义 10.董万里 11.李秀山 12.(雁长青之妻)
最令人瞩目的是1948年10月,作为林县武委会副主任,他亲率3400余人的民兵和担架队伍,星夜兼程奔赴淮海前线。三个多月时间里,他带领民兵在黄河桥执行护桥阻敌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重要保障。林县民兵跨越万水千山,为解放全中国作出重大贡献。
林县七区下郊村妇女担架队
南下征程:忠诚使命
1949年2月,淮海战役硝烟未散,李银堂作为太行解放区骨干,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任第五大队三中队县武委会主任,踏上南下征程。
南下途中,他与战友王永邦结下深厚情谊。李银堂积劳成疾需治疗时,王永邦抽身探望;李银堂则将自备的治疗腹泻中药赠予水土不服的王永邦。细微之处的关怀,成为革命情谊的真实写照。
然而艰苦行军最终拖垮了他的身体。抵达浙江省江山县后,他积劳成疾。1950年3月,在组织关怀下返回故乡。虽未完成南下使命,但他为革命鞠躬尽瘁的身影,深刻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
建设新程:多岗耕耘
回到家乡后,李银堂以满腔热忱投身新中国建设。1950年4月起任专署农场场长,致力农业发展;1953年7月转任安阳专署水利科科长,投身水利建设;1954年9月进入河南第二干校学习,1956年6月任安阳专署采购局副局长。
同年9月,他赴三门峡工程局工作,历任机材处科长、三分局书记、水电站办公室主任,为国家战略工程倾注心血。1962年8月后,转战能源与轻工业领域,先后任安阳发电厂副厂长、安阳内衣厂厂长。1970年10月升任安阳市轻工局局长,统筹全市轻工系统管理,在不同岗位续写实干篇章。
李银堂夫妇合影
洹水筑梦:擘画新貌
1978年7月,李银堂担任安阳市城市建设局局长兼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彼时安阳百废待兴,他肩负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重任。凭借战争年代锤炼的果敢和二十余年经济建设的经验,他带领全局职工以创业激情投身城市发展。
从道路桥梁建设到公共设施完善,从市容整治到未来规划,他倾注全部心血。1983年12月,他在建委岗位上光荣离休,仍心系城市发展,常以“老城建”身份传授经验,将务实作风与奉献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李银堂夫妇和余光夫妇合影
深情厚谊:革命情谊
李银堂与战友余光的革命情谊历经岁月而愈显珍贵。1946年12月,余光爱人王荣锋在道棚庵生下第一个孩子,余光在前线无法照料。在李银堂等同志和群众共同关怀下,王荣安然度过艰难时期。尤其李银堂送来当时极为珍贵的一斤红糖和一个围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凝聚着深厚的革命情谊。
王永邦(左)与崔天恒(右)合影(修复后)
李银堂与战友王永邦的情谊同样感人。1984年,王永邦离休后,特意陪爱人赴安阳探望这位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和上级。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令人动容。
精神传承:丰碑永存
从太行烽火中冲锋陷阵的武委会主任,到洹水河畔擘画蓝图的城建局长,李银堂以四十余年辗转十余岗位的毕生实践,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战火锻造了他无畏艰难的脊梁,建设熔炼了他脚踏实地的担当。
他的生命轨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共和国建设者群体的缩影。其所淬炼的忠诚品格、实干精神和奉献情怀,已融入时代长河,成为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在今天的新征程上,李银堂等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END -
微信公众号ID:LinzhouInfo
参考资料:《中共林县党史资料》(第三辑)李银堂《关于林县武装斗争的一些回忆》
美篇:《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张美琴)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