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老驴子一家原型:吉林戴家50口牺牲,解放后就剩老幼孤寡

近来有两部反映抗战的电视剧剧最近比较出名,一部是央视的《我们的河山》,还有一部就是反映抗联的《归队》。

有人认为,《归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反映抗联光辉事迹的电视剧。

过去我们了解抗联,都是从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人来了解,但《归队》反映的都是普通抗联战士。

图|电视剧《归队》剧照

剧中倪大红饰演的老驴子把自己三个儿子送进抗联,从后来抗联发展情况来看,老驴子这三个儿子很可能最后只活下来最小的哪个。

人们普遍认为,剧中老驴子一家的情形,与昔年抗联戴万龄一家很像。

01

在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南台子一带,戴家大院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土地四百多垧,房屋八十多间,四角筑有炮台,院墙高达九尺,俨然一座坚固的堡垒。

戴万龄,这个身材高大的山东汉子,1871年出生于莱州府掖县,4岁随家人闯关东,落脚吉林,凭着勤劳和智慧,带着家族一步步成为当地首富。

他的脸上常挂着笑容,目光炯炯,腰间挎着大匣枪,骑着枣红马,威风凛凛,俨然是沙河沿的“大当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侵占东北,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戴万龄的内心也燃起了熊熊怒火。

他从小崇拜岳飞、杨家将,骨子里流淌着精忠报国的热血,面对日寇的铁蹄,他怎能甘心做亡国奴?

“日本人欺负到家门口了,我戴万龄宁死不当亡国奴!”他站在戴家大院的堂屋里,对着全家老少斩钉截铁地说,声音洪亮,震得屋顶的灰尘簌簌落下。

他的六个儿子、四个弟弟、三个女婿,还有那些长工和炮手,齐刷刷地站在他身后,眼神里满是决然。

戴万龄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家财万贯可能毁于一旦,亲人可能血洒疆场,但他更明白,民族大义面前,个人得失算得了什么?

图|戴万龄

他心里翻腾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家人的愧疚,也有对国家的责任,他握紧拳头,暗下决心:“我戴家,绝不向日本人低头!”

1932年2月18日,戴万龄的好兄弟、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率军来到沙河沿,带来了抗日的号召。

“洪昌大哥,日本人已经欺到咱家门口了,这回我跟他们干到底!你也加入我的队伍吧!”王德林握着戴万龄的手,眼中满是期待。

戴万龄毫不犹豫,紧紧回握:“贤弟,我早有此意!就算抛家舍业,我也要跟你一起抗日报国!”

那一刻,两位山东汉子的热血在寒冷的东北冬夜里沸腾,他们叩头结拜,誓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戴万龄迅速行动,以家中百余名炮手和长工为基础,又动员了沙河沿附近200多名青壮年猎户,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乡团大队。

这支队伍,后来被人们称为“戴家军”,成为了吉东地区抗日战场上的一支传奇力量。

戴万龄的内心既激动又沉重,他知道,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路,但他也坚信,这是他和戴家必须走的路。

02

1932年2月20日拂晓,戴家军跟随救国军第一次攻打敦化县城,戴万龄身先士卒,率领乡团大队冲在最前线。

他的长子戴克勤、次子戴克俭、三子戴克吉分别担任连长,弟弟们和女婿们也各司其职,父子兄弟齐上阵,喊冲声震天动地。

战斗异常激烈,戴家军的炮手和猎户们枪法精准,硬生生打退了日伪军的防线,一度占领了县城。

然而,内奸告密,日军从吉林调来援兵,还有飞机助阵,救国军不得不撤退。

戴万龄果断下令,将家中枪支弹药、钱款布匹装上30多辆大车和爬犁,全家老少60多人骑马、坐车、步行,跟随救国军撤离。

他站在大车旁,回头看了一眼熊熊燃烧的戴家大院,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家没了可以再建,国没了,家何在?”

日军很快追到沙河沿,将戴家大院团团围住,留守的堂弟戴万生被残忍杀害,房屋被付之一炬,粮食物资化为灰烬。

这血海深仇,彻底点燃了戴家军上下的怒火,戴万龄咬紧牙关,对着部下喊道:“从今往后,我们和日本人势不两立!”

戴家军被编为救国军第五营,戴万龄任营长,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分任连长,戴克志等九人为副连长,幼子戴克政当传令兵。

这支以戴氏家族为核心的队伍,作战勇猛,纪律严明,很快在吉东地区打出了名号。

戴万龄治军有方,他将全营分为三个连,每连设一个连长、三个副连长,战场上若连长牺牲,副连长依次接替指挥,层层递进,井然有序。

他还独创了战斗小组战术,每组五六人,分前后两排,前排神枪手专打敌方机枪手和军官,左右两人负责递枪和装弹,弥补了武器劣势。

“活着做中国人,死了做中国鬼!”戴万龄每次战斗前,都会这样激励部下,他的嗓音在白山黑水间回荡,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1933年1月,救国军陷入日军重围,王德林决定带部分伤员和家眷撤往苏联,他恳求戴万龄同行:“大哥,你也跟我去吧!”

戴万龄摇摇头,目光如炬:“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绝不去异国他乡!”

王德林眼中含泪,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最终只能挥泪告别。

戴万龄率领戴家军突围,戴克俭的把兄弟、绰号“独龙”的神枪手李海峰带队撕开敌军包围圈,戴克政率五人小组殿后,弹无虚发,硬生生打退了追兵。

然而,这场突围战代价惨重,戴家军牺牲和受伤各100多人,队伍元气大伤。

戴万龄看着满地的战友遗体,心如刀割,但他强忍悲痛,带着残部撤到汪清县罗子沟,与救国军柴世荣部会合,加入了绥宁反日同盟军。

1935年2月,戴家军编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正式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从此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道路。

戴万龄的内心充满了希望,他相信,在周保中军长的领导下,戴家军一定能为民族解放贡献更多力量。

03

抗战的岁月残酷无情,戴家军的300多人,在一次次战斗中不断减员,到1936年初,仅剩不足百人。

1935年8月,戴家军在东宁县掩护主力突围,浴血奋战,损失惨重;攻打宁安时,又牺牲了多名战士。

戴万龄年事已高,周保中军长体恤他,任命他为副团长,负责军需后勤,但他的心始终在前线,时刻牵挂着儿孙们的安危。

1937年,日军加紧“围剿”,抗联第五军物资匮乏,戴万龄奉命带队潜回沙河沿筹集粮食。

他带着三子戴克吉等30多人,藏身在亲属家中,却被汉奸告密。

日军包围了藏身之地,戴万龄为了不连累乡亲,将两把手枪藏在灶坑灰堆里,毅然走出屋子,束手就擒。

敌人用铁丝捆住他的双手,拇指被勒得鲜血直流,他在沙河沿和马鞍山被游街示众,乡亲们含泪看着这位昔日的“大当家”。

“父老乡亲们别难过,不要怕!我们抗日没有错,鬼子早晚要完蛋!”戴万龄昂首挺胸,声音铿锵有力,震慑了围观的日伪军。

戴克吉为救父亲,率部在马鞍山伏击敌人,击毙数名日伪军,却因寡不敌众,与十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戴万龄被押到敦化日本宪兵队,遭受严刑拷打,敌人用尽手段逼问抗联下落,他却宁死不招,骂声不绝。

初冬的第一场大雪降临,日寇残忍地用两块钢板夹住他的身体,绑上铁丝,泼上汽油点火焚烧。

戴万龄疼得满地打滚,钢板烧得通红,他仍咬牙咒骂敌人,直到被扔进狼狗圈,67岁的英雄就这样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像一把火,点燃了戴家军更大的仇恨,也让乡亲们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戴万龄的长子戴克勤,在东宁突围战中身负重伤,腿骨折断,身上三处枪伤,被送回沙河沿养伤,却被汉奸出卖,遭日军逮捕。

在酷刑下,他的指甲全部脱落,仍坚强不屈,后被远亲保释,却因伤重在1945年3月去世。

次子戴克俭,1936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牺牲;三子戴克吉为救父战死;四子戴克志1935年在宁安战斗中重伤牺牲;五子戴克选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1939年因购买弹药暴露,搏斗中被打成重伤,四天后身亡。

幼子戴克政,是戴家最出色的儿子,16岁随父抗日,枪法精准,双手能开枪,200米内弹无虚发。

1933年,他不慎走火误伤救国军参谋长胡泽民,胡临终前叮嘱不要处死他,戴克政因此被“刀下留人”。

此后,他更加奋勇作战,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升任抗联五军三师九团团长。

同年8月,戴克政在宝清县小团山留守时,率14名战士与200多敌军激战三小时,终因弹尽援绝,与9名战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周保中在日记中写道:“戴克政同志为民族解放战争牺牲之日,年仅二十三岁……堪同日月齐光。”

戴家的女眷同样英勇,寇氏是戴克俭的妻子,枪法出众,双手能开枪,骑马作战毫不逊色。

她担任戴家军救护队长,组织女眷挖野菜、采野果,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撑起了后勤保障。

1938年秋,遵照周保中的指示,寇氏和高氏带领幸存的戴家妇孺,历经千辛万苦,从宁安返回沙河沿,隐姓埋名,躲避日军追捕。

戴家四代57人,54人牺牲,只剩老幼孤寡,戴广禄、几个寡妇和孙子辈的孤儿,成为家族最后的火种。

04

抗战胜利的钟声在1945年终于敲响,东北的天空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湛蓝,然而,对于戴氏家族来说,这胜利的代价却无比沉重。

胜利的喜悦并未能完全抚平幸存者的创伤,相反,新的苦难悄然降临到戴家后人头上。

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戴万龄被贴上了“大地主”的标签,这个曾经带领全家老少投身抗日的英雄,被误解为剥削阶级的代表。

戴家的抗日事迹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鲜为人知,幸存的几个寡妇和孤儿,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还要承受社会的不公待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戴家的后人们生活困苦,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孩子们甚至连一双完整的鞋子都穿不上。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戴家的后人从未放弃为先人正名的信念,他们坚信,那些为国捐躯的亲人,应当被历史铭记。

周保中将军,这位曾与戴家军并肩作战的抗联领袖,始终没有忘记戴氏家族的牺牲。

抗战胜利后,他多次派人四处寻找戴家后人的下落,希望能为这些英雄的后代争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

他的夫人、抗联女战士王一知,也在1978年亲自来到敦化,踏遍了沙河沿的每一寸土地,试图找到戴家的踪迹。

“戴万龄一家满门忠烈,他们的牺牲不能被遗忘!”王一知在敦化的街头,逢人便询问戴家的消息,眼中满是急切和不舍。

然而,历史的尘埃太厚,戴家后人隐姓埋名,分散在各地,周保中和王一知的努力一次次无功而返。

时间流转,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戴家的后人们在沉默中坚守着希望。

他们中有人靠着微薄的收入供养孩子读书,有人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只为收集祖辈抗日的点滴事迹。他们将家族的口述历史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也如珍宝般保存。

这些记录中,有戴万龄骑着枣红马、腰挎大匣枪的威武身影,有戴克政在战场上弹无虚发的英姿,还有寇氏带领女眷运送弹药的坚韧背影。

这些故事,成为戴家后人心中不灭的火种,支撑着他们在苦难中继续前行。

直到1995年,历史的阴霾终于开始散去,戴克政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被镌刻在英雄的丰碑上。

2020年,戴克政入选全国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这位23岁就牺牲的青年英雄,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荣光。

2022年11月,吉林省政府再次为戴家正名,追认戴万龄、戴万春、戴万珠、戴万发、戴克俭、戴克吉、戴克志为革命烈士。

2023年,敦化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榜”上,增刻了戴家七人的名字,这份迟来的荣誉,让戴家的抗日事迹彻底走出了历史的阴影。

“古有杨家将,近有戴家军。”

敦化市关工委主任何效义在烈士陵园前动情地说,戴氏家族满门忠烈,无一人投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精神。

何效义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和宣传戴家的抗日事迹,他走遍了敦化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无数关于戴家军的口述和资料。

在他的推动下,戴家的故事被载入敦化市历史博物馆,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瑰宝。

一本40多万字的纪实小说《戴家大院》经过12年的整理,终于在近年出版,详细记录了戴氏家族从商贾到英雄的壮烈历程。

2025年9月2日,大型话剧《血色戴营》在敦化大剧院首演,以女战士云儿的视角,生动再现了戴万龄从富商到抗日英雄的转变。

话剧分为“下山”“毁家”“收编”“撵山”“转移”“问心”六幕,50多名演员倾情演绎,将戴家军的抗战故事搬上舞台。

首演当晚,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被戴家人的牺牲和精神深深震撼,掌声如雷,泪水和敬仰交织在每个人的眼眶。

“戴万龄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家国危难之际,个人的财富和安逸微不足道,唯有民族大义才是永恒的追求。”

戴万龄的内心世界,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但他的选择和牺牲,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

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个人的财富和安逸如同尘土,唯有为国为民的信念,才能铸就永恒的丰碑。

他的六个儿子、四个弟弟、一个女婿,还有无数戴家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反抗侵略、捍卫尊严的慷慨悲歌。

戴克勤在酷刑下宁死不屈,戴克俭为掩护战友慷慨赴死,戴克吉为救父血洒沙场,戴克志在宁安战死,戴克选为情报工作献身,戴克政以23岁的青春成为抗联的栋梁。

戴家的女眷,寇氏、高氏等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后勤的重担,用坚韧的意志守护了家族的希望。

戴家的故事,不仅是吉林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不朽篇章。

他们的精神,如同白山黑水间的松涛,穿越时空,永远激荡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在敦化烈士陵园,那块刻着戴家七人名字的石碑,静静地诉说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提醒着每一个过往的人:勿忘先烈,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孤寡   解放后   吉林   驴子   原型   老幼   牺牲   沙河   敦化   宁安   连长   日军   敦化市   日本人   家族   女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