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夏末,太平洋的硝烟正缓缓沉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章已近,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在同盟国的铁拳下碎裂。对于中国,这是洗雪百年国耻的节点;对于台湾,被殖民统治五十年的黑夜,终于要迎来回归祖国的晨曦。
【完全可以想象在日本殖民的台湾,它一定在文化上,在服饰上,在语言上,在作风上都充满着日本的“糟粕”,日本的耻辱,日本的这些强行执行的日本倭寇行为的民俗,也可以说是日本魑魅魍魉的文化】
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透过广播电波,撞碎了台湾岛上五十年的殖民沉寂,听都听得出来日本“天皇”的落寞与悲怆,那些失败者的衰样,怎么想就是怎么一回事。台北的秋阳正烈,晒在街头的石板路上泛出刺目的白光,民众却像被点燃的野草,瞬间弥漫在街头巷尾。有人架着木梯踩着板凳,徒手拆下神社门楣上的“大正神社”牌匾,木屑簌簌落在肩头;羞耻的穿着和服的妇人奔回家,这些日系的屈辱史,不光彩的日本元素,被真正的改朝换代,妇人翻出压在箱底的蓝布印花旗袍,被风微微吹起,露出底下泛黄的牡丹绣纹。街角老茶铺前,七十岁的林阿公颤抖着展开一张光绪年间的《台湾府志》残页,铜钱在他掌心发烫,围观的年轻人听见他反复念叨:“你看这字,和咱祖宗牌位上的一样……”
【台湾社会当时的情景,就像聚焦的电影剪片浮现在历史的眼前,早在胜利之前,国民政府已着手擘画台湾的回归。8月29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牌子在重庆悄悄挂起,陈仪接过任命状时,案头正摆着《开罗宣言》的副本——“台湾应归还中国”的字句,早已为这场回归定下法理坐标】
当陈仪率队抵台,第一件事便是亲手降下日本总督府前的“总督旗”:褪色泛黄的太阳旗飘落在地,犹如日本人的头颅坠落,卫兵升起的中国旗在秋风中舒展,就像中国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空中随风飘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中文牌匾上,像给这片土地重新盖下主权的印戳。陈仪在第一次公开讲话中说:“台湾同胞受日本压迫五十年,现在回到祖国,要共同建设家乡!”台下有人掏出钢笔,在烟盒纸上飞快抄写,笔尖划破纸页的声响,混着闽南语的欢呼漫过广场,传递着新时代的呐喊。
军事接收的脚步,踩着民众的期待而来。10月1日,张延孟驾驶的战机掠过台北上空,舱内的国旗在气流中猎猎作响。当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旗帜首次在台北市役所楼顶升起,围观的人群里,卖豆花的王嫂突然捂住嘴,指缝里漏出呜咽——她想起十五年前,丈夫就是举着这样的旗帜,在反抗日本征兵时被抓走的。10月17日基隆港,美国运输舰的锚链刚沉进海水,陈孔达率领的第七十军士兵便踩着跳板登岸。他们军鞋上还沾着大陆战场的泥,却被涌来的民众围在中间:有人递上用粗瓷碗盛的冬瓜茶,有人把孩子举过头顶,让士兵摸摸孩子后脑勺的“中国发旋”。一位阿婆攥着士兵的手,仿佛看到了抗日英雄的威猛,“孩子,你们辛苦了,来吃一个阿婆的茶叶蛋吧。”
10月25日的台北公会堂,梁柱间还残留着昨夜民众自发挂上的福建老家的红灯笼。受降仪式开始前,安藤利吉的皮靴踩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而台下,穿长衫的老者正悄悄整理衣襟,母亲们按住孩子的肩膀,不让他们在庄严肃穆中发出声响。当陈仪接过安藤利吉投降书,笔尖落下的瞬间,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那不是纸页的重量,是甲午年沉在黄海的“致远号舰”,终于带着五十年的等待浮上水面。“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宣告声透过老式麦克风传出,有人突然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喊,随即像水波般扩散,最后化作满场震耳的欢呼,连窗棂都在跟着发颤。
【这是悄无声息的历史短暂停留过后千响鞭炮炸响崭新的未来,预示着将蒸蒸日上,接收的齿轮开始咬合转动,这是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的法定程序,每一步都写满对“回归”二字的注解】
行政官员逐间为办公室更换门牌,将日本符的“台湾总督府殖产局”改为“台湾省农林处”,钢笔在公文上签下的中文姓名,盖过了日文印章的痕迹;学校里,教师用闽南语夹杂着国语讲岳飞“精忠报国”,黑板上“中国”二字的粉笔末簌簌落下,孩子们用多彩的粉笔描红时,笔画歪歪扭扭,却像脐带般,重新接上母体的脉搏。
经济的转轨则藏着更多民生褶皱。台南西门町的兑换点前,队伍排到街角。卖菜的李阿婆把布袋放在膝头,里面的台湾银行券叮当作响,像在数这五十年的日子。“这钱换了,还是我的不?”她第三次问工作人员。穿中山装的年轻人蹲下来,用闽南语指着法币上的孙中山像:“阿婆你看,这是咱中国的钱,和大陆同胞花的一样。”阿婆接过崭新的法币,指尖蹭过纸面的纹路,终于笑了。
【但并非所有角落都这般顺遂:台北纺织厂的机器停了半月,日本技师撤走时带走了图纸,留下工人望着生锈的齿轮发呆;有些接收官员背着行囊走进日本资本家的别墅,转身便换上绸缎马褂,让门前等待工作的台湾青年皱起了眉,笔者在沉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日子里,当解放军接收台湾的时候一定比当时的国民军做得更好】
历史从不是单色调的画卷。1945年的台湾回归,既有受降仪式上国旗展开的庄严,也有兑换货币时的细碎忐忑;既有课堂里响起的掌声,也有工厂停工时的沉默。但这些褶皱里,始终藏着一个不变的内核:国民党政府对台湾的接收,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是国际法与历史逻辑共同指向的必然,它让“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法理与现实中,都落下了坚实的注脚。
如今再回望,1945年的风里,既有长衫抖落的尘埃,也有钢笔划过的崭新痕迹。那些欢呼与忐忑、期待与波折,最终都化作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台湾回归祖国,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民族血脉的必然,是五十年等待、十四年抗战后,写给中华民族的最郑重的答案。
《1945·台湾归帆》
八月的风,撕开昭和的最后一页
广播里的终战诏书,压不住
台南巷弄里,翻箱倒柜的声响
长衫抖落五十年尘埃,铜钱在掌心发烫
老人说:你看这字,和祖宗牌位上的一样
公署的灯,亮过安藤利吉总督府的残夜
陈仪的笔,在受降书上落下时
台北公会堂的梁柱,都在轻颤
——那不是纸页的重量
是甲午年沉下去的致远舰,终于浮上水面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国旗掠过基隆港的清晨
70军的军靴,踩着欢呼铺成的路
阿婆递出的茶水,混着泪
士兵说:这招牌上的字,咱认得
就像认得故乡祠堂的匾额
课本里的岳飞,站在黑板中央
孩子们用多彩的粉笔描红“中国”二字
笔画弯弯绕绕,却像脐带
重新接上母体的脉搏
法币换走台湾银行券的那天
有人攥着纸币问:这真是咱的钱?
后来的风雨里,答案写满海峡
——1945年的帆,从未落下
它在每道年轮里,长成回家的坐标
陈仪
1、 国际文件:《开罗宣言》(1943)“台湾应归还中国” 法理依据、日本《终战诏书》(1945)等历史文本;
2、学术/史料:戚嘉林《台湾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接收档案、台北地方史志资料;
3、 标注规范:参照《学术论著引文标准》《参考文献书写规范》梳理呈现,力求清晰传递历史脉络。
【文艺呼应· 台湾回归史注】
那些穿透五十年殖民夜的「回归」,不是孤笔成书——
本文叙述1945年台湾归途,以 《开罗宣言》 为法理脐带(1943年的字句,早为“台湾应归中国”写下永恒注脚 );借 国民政府接收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台北地方史志 为血肉,拼贴出“陈仪接印”“阿婆换币”的真实褶皱;更从 戚嘉林《台湾史》 里,打捞殖民残影与归乡热泪的碰撞。
连标注规范(《学术论著引文标准》《参考文献书写规范》 ),都成了给历史穿针的线——让“神社换匾”的木屑、“蓝布旗袍”的风、“法币纹路”的温度,都锚定在“民族血脉必然”的坐标里。
正如诗中所写:“1945年的帆,从未落下”,这些参考文献,便是托举归帆的海,让每个字都载着“中国”二字,重新接上母体的脉搏。
这样既延续“脐带”“母体”等诗文意象,又把参考文献融入历史情感脉络,让标注不只是冰冷的资料列表,而是和正文一体的“历史拼图”。
附:安藤利吉
日本陆军大将,1944年12月至1945年10月任台湾总督,是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末代总督。1945年10月25日,他代表日本在台北公会堂签署投降书,向中国政府交出台湾统治权。作为战犯,1946年4月在上海监狱服毒自杀,其结局成为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终结的标志性注脚。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