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爱掏耳朵的人,久而久之可能要承受这5种后果,劝你手下留情

家住小区的李阿姨,退休在家,平日喜欢看电视、泡脚、和邻居们聊天。她还有一个每天坚持的小习惯——用棉签掏耳朵。每每觉得耳朵“痒痒的”或“闷闷的”,就要用棉签旋进耳道里“刮一刮”,看到棉签尾部带出的淡黄色絮状物,总感觉特别“干净”“舒服”。可最近,李阿姨掏完耳朵后,竟然出现耳朵发痒、微疼,还时不时“嗡嗡作响”。她担心是不是没掏干净,又多掏了几次,结果第二天耳朵竟流出了液体!

这样的小细节,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掏耳朵,几乎成了很多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的“每日仪式感”。有些人觉得听力更清晰,有些人则追求一种“干净的成就感”。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一习惯背后或许潜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医生多次提醒:“频繁掏耳朵,不但无益,还可能惹来诸多麻烦。”你可能不知道,尤其是第3个后果,最容易被忽视,且一旦发生极难逆转

耳朵里的“耳屎”,真的需要我们频繁干预吗?掏耳朵的习惯,有哪些被医生列为“危险动作”?今天,咱们就来揭开“掏耳朵”背后健康真相。如果你也是“爱掏一族”,且听我细细道来——掏耳朵,久而久之可能要承受哪些真正的后果?

掏耳朵到底好吗?权威医生这样说

在很多人印象中,耳屎(医学名“耵聍”)脏、堵、看着不舒服,必须经常及时清理。其实,正常情况下,耳屎本身是一种身体自我保护机制。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分会权威指南指出:

耵聍能保持耳道湿润,防止干裂,同时包含杀菌成分,可有效抑制细菌、真菌入侵。

正常的咀嚼、讲话会引发下颌活动,使耳道皮肤鱼鳞状运动,绝大多数耳屎可自行排出

过度干预不仅不能提升听力或卫生,反而会破坏耳道天然屏障,造成更大健康风险。

多项临床统计显示,30%-50%的耳道损伤以及门诊外耳慢性感染与掏耳习惯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出警示:频繁掏耳,远比“耳屎未清理”危险得多

频繁掏耳,可能带来的5大健康后果

耳道损伤,易致感染

掏耳朵时,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划伤耳道皮肤。2021年全国三甲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数据显示,外耳道损伤患者中,约60%由不当掏耳行为引发。破损后的耳道湿润、温暖,细菌易于繁殖,导致外耳道炎,表现为耳朵红肿、剧痛、分泌物增多。有些人甚至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听力受损,难以恢复

不少人追求“掏到彻底为止”,棉签、耳勺深入耳道甚至顶到鼓膜,却不知外耳道和鼓膜极为脆弱国内《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提到,鼓膜穿孔及永久性听力损伤病例中,近1/4由掏耳操作失误导致。轻则听力下降,重则出现持续性耳鸣,影响生活质量。

耳屎反而被越掏越深,形成“耵聍栓塞”

你以为“掏”能让耳朵干净,实际却常常适得其反。掏耳动作会把部分耵聍推得更深——形成顽固的“耵聍栓塞”,堵塞外耳道。

全球多中心调查统计,“耳屎堵耳”发病率中,主动掏耳者高出不掏耳者3倍!一旦堵住,长期下去会耳闷、听力明显下降,甚至需专业医疗操作取出。

诱发外耳道真菌感染

耳道环境被反复破坏、皮肤损伤后,卫生状况更糟,“耳霉病”(外耳道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多雨季节或慢性疾病患者,易合并耳内剧痒、分泌物如奶渣般增多,2022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报道,耳霉病患者中曾有掏耳史的比例高达72%

严重者可能诱发面瘫等并发症

极少数情况下,不当掏耳导致感染波及周围神经、骨膜,甚至诱发面神经炎或面瘫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曾收治患者,由耳道感染发展至面部肌肉瘫痪,恢复半年才稍有好转。这种极端后果虽少见,却已被多例医学论文报道,不容小觑。

怎样科学养护耳朵?这4点建议请查收

别频繁掏耳朵。 没有明显不适、大量分泌物,90%以上的人无需定期清理。耳朵痒可用温热毛巾轻敷外部,切忌用指甲、棉签深入耳道。

出现异常,及时看医生。 如果耳朵持续胀痛、流液、听力变化,应第一时间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并处理,不要擅自用药或自行掏取。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听音乐、洗澡、游泳后,切记勿用异物掏耳。外出佩戴耳机时,也要注意耳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重视慢性病患者的耳道健康。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耳道皮肤愈合力下降,更要格外警惕,如有问题请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爱干净是好事,但掏耳朵的“舒服感”背后,可能藏着看不见的隐患。与其迷恋一时的干净,不如守护一生的安宁。如果你近期有不适、担忧,建议尽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评估。科学护理,才能让听力陪伴你更久更好。最后,文章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与参考,具体健康状况,还请以医生面诊为准,切勿盲目模仿操作。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8期
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三版
4.《耳鼻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耳鸣和听力损失指南.
6.《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健康警示》
7.《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健康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养生   手下留情   久而久之   耳朵   后果   耳屎   外耳道   耵聍   听力   棉签   头颈   医生   健康   损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