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41-刚过去几十年的事情,也是历史,更有刺激人挖掘真相的动力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2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7 分钟)
如果问,20世纪发生的影响最大的地缘事件是什么?显然答案可以是早期的一战而二战,然而,二战以后,形成的美苏冷战格局直接导致的国际地缘环境下,所催生出的苏联散伙,堪称是给充满故事的20世纪画上了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为什么散伙了呢?其散伙前,又有着什么样的征兆呢?
苏联造的,可那又怎样呢?
您所经历的每一秒都是需要被见证的历史,今天让我们用简短的几分钟时间,讲述苏亮这个庞然大物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必然。
·离心力不是向心力
物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向心力,通常高中生会花不少时间来学习这一概念,并且在物理学上结合宇宙的概念,通常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方式进行受力分析。然而,人们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把“向心力”表述为“离心力”。事实上,离心力真不是向心力,而把视野放到苏联散伙前,当时的波罗的海三国的离心力,已经很难用数量来形容了。
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要自立门户。首先是立陶宛,其于1990年3月单方面宣布不陪苏联继续玩儿下去了,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苏联那群执牛耳者定为非法,随即爆发了著名的“维尔纽斯事件”。戈尔巴乔夫派兵准备清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抗议者,但因受到国际施压和叶利钦的阻挠最终妥协撤军,引发连锁反应。
随后,离心力加剧的事件是高加索与中亚动荡。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及亚美尼亚三国,开始爆发激烈的民族冲突。原本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性就迥异的几个国家被强行在苏联的大帐篷下去表演所谓的团结,最终的结果是矛盾极度激化。再者,1990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的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暴力冲突,预示苏联控制力的崩塌。
离心力催生出的离心离德的环境下,苏联的崩塌似乎已经在所难免。
·经济崩溃下的游戏心态
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口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基础到底如何。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语形容,无非是当时的苏联,其经济已经到达系统性崩溃的地步。您看清楚了,不是即将崩溃,而是已经崩溃。苏联的军费占GDP超10%,导致其轻工业凋敝甚至牙膏袜子这样的日用品都处于短缺状态,民众排队购买面包成为常态
再者,苏联的财政枯竭与补贴失效已经无法挽回。当时,其中亚加盟国,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些国家,长期依赖苏联宏观补贴,造成其他加盟国的不满。
所以,那个满头白发的叶利钦所上演的“夺权游戏”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惊鸿一瞥。1990年6月,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拥有“绝对主权”,公开挑战戈尔巴乔夫权威,并联合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别洛韦日协议》直接宣告苏联此刻便已经名存实亡。
在以上各种错综复杂却又道理简单的原因交织下,1991年莫斯科冬季供暖中断,民众在-30℃严寒中挣扎,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
如果要进一步问,苏联散伙前各种表象的内在逻辑,应该以四个维度进行讨论:经济畸形导致民生凋敝导致认同瓦解导致民族分离。
经济结构失衡掏空民生,民族策略失败点燃分离导火索,内斗加速权力碎片化,巨大的心理落差放大内部裂痕——四者交织形成不可逆的崩溃循环。
第一个维度在于经济僵化与资源错配的恶性循环。苏联的执牛耳者以所谓重工业绑架国民经济,其为维持军备竞赛,牺牲民生需求,比如臭名昭著的阿富汗战争耗资百亿美元,完全毫无意义,最终导致技术断层。所以,苏联呈现出能造卫星却产不出合格电视机的怪象。着实可笑。
苏联的存在,是个大笑话
所以,这样的背景导致“补贴依赖症”不可持续,那些原本等着张着嘴要饭吃的中亚加盟国在苏联体系下享受转移支付,但缺乏内生经济能力,成为当时的笑话。
第二个维度,是民族策略失败与联邦制缺陷的集中体现。苏联通过人为划界埋下冲突种子,朱加什维利时代任意划分加盟国边界,使族群矛盾制度化。再这样的基础下,苏联权利核心集团压制激化分离主义,比如戈尔巴乔夫初期,其对立陶宛的疯狂输出暴力,反而强化了其“抗苏正义性”,获得全世界声援。
第三个维度,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的逆向淘汰与合法性丧失。
戈尔巴乔夫,这个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人,他的“新思维”开放舆论却未配套经济改革,引发期望失控。所以,等到保守派要试图扭转这局面的时候,却暴露体制腐朽,加速民心背离。早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内部形成的“特权阶层”,将国家资源视为私产,民众一度嘲讽说:“他们假装付钱,我们假装工作”。在特权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已经难以逾越。
第四个维度,就以阿富汗战争举例。阿富汗战争完全拖垮了原本就羸弱的国力,十年战争消耗财政并且伤亡5万士兵,却未获战略收益,可怜那些因战争阵亡的士兵,完全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必然
所以,到此时此刻去回望,他们最后的散伙是偶然吗?显然,应该是必然。
“重武轻民”的致命倾斜下,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掏空苏联人民的腰包,这样的教训警示着权衡利弊的必要性。尊重历史脉络,这样简单的道理被苏联的既得利益者们忽略,这也是最终必然性结果的诱因。
可笑可叹
所以,我们进一步从这样发生不久的事件上去细想,他们最终为何失败?
经济上,用计划取代市场,窒息创新。
统治上,以集权压制多元,引发反弹。
文化上,靠灌输替代认同,加速离心。
所以,这个世界是最信邪的,千万不可不信邪,诸如苏联这样不信邪的团体,最终都走向了回收站,也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清理干净?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